窦桂梅老师是小学语文界,乃至小学教育界一朵盛开的玫瑰花。说来惭愧,上班六年了,一直久闻窦老师的大名,却从未看过她的著作、听过她的课。深深地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到了职业发展的倦怠期和瓶颈期。教学上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找不到方向,无法可循,感觉未来不可期。在迷茫之际我冷静下来:感到迷茫恰恰是自己专业能力不足、知识储备量不够的表现,在这个时期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那就从读书听课开始学习吧!感谢在这个职业生涯里有大建树的名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著作,能让我得以沿着他们的经验拾阶而行。暑假里我买了苏霍姆林斯基,于永正老师,窦桂梅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书来看。在网上也找了很多国家级特级老师的课来听,希望循着名家的脚印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今天就来谈谈我听窦桂梅老师的《大脚丫跳芭蕾》。这节课我一共听了三个版本,按照顺序,窦老师分别是在清华附小、第三届语文湿地年会和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做的课。
初听这节课,我实在惊叹于窦老师的引导能力,在现场近千个听课老师的关注下,学生难免不紧张,导致不敢发言,不敢表现。但窦老师用她的教学智慧,用她的人格魅力引导启发着学生,让他们消除紧张,放松心情,忘却现场的听课老师,关注课堂本身,这种气场,这种能力真是值得我好好学习。
窦老师一直提倡主题教育思想。她的主体教育思想,以语文立人为导向,主题统整课程资源,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作为重要的载体,促进儿童思维、精神的发展。在这节课上窦老师就以主题问题“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课堂完整打破以往的“初读感知——质疑提问——合作探究”的课堂结构,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期待,老师和学生一页一页的阅读一本图画,就是在这样的走走停停中,学生们不断的发现、分享、交流。学生们在自由的语文氛围中畅所欲言,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窦老师声情并茂又亲切无比的引导下妙语如珠、金句不断。这些情景真是让我惊叹不已又非常感动。所谓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大概指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吧!
整节课生成的内容非常多,我深深的感叹:学生就像是一座充满思想和创造力的金矿,想要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老师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而窦老师就是那个善于挖掘发现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淘金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窦老师亲切无比,时而与学生手拉手,时而与学生并肩而立,时而对学生俯首帖耳细细倾听,时而侧立一旁,把麦递给学生。窦老师的课有可模仿性和不可模仿性,包括她的个性,包括她非常煽情的动作。
在听清华附小做的这节课的时候,让我震撼的是这里孩子的健谈,他们身上的自信通过课堂上一次次争先恐后的表达向我传递过来,隔着屏幕,我感受到一次次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他们自信、大胆、思维开阔、思想独立。甚至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望需要窦老师适时的“镇压”才能继续下一个环节。再回想我自己的课堂,我自己的学生,常常是沉默的大多数,在课堂上往往是启而不发,固然清华附小的学生整体素质要比我们的孩子强很多,他们有更好的教育平台和机遇,的确是非常幸运,但两地的孩子在课堂上差距这么大终究还是老师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挖掘到学生表达的欲望和能力。于永正老师强调语言表达的训练要从很小抓起,而我错过了孩子表达训练的关键期,感觉自己愧对于学生,愧对于这个职业。
在三个版本的课中,我还发现窦老师非常善于总结、善于拓展。在后面的两节课中我总能发现窦老师对前一节课的总结和补充。她的课不是一成不变,每一节课都有不一样的生成。我能感受到下一节课对上一节课的思考,接着就会有相应的变动。她教给孩子们最大的一个思考方式就是:看待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联系实际,联系自己,联系故事中的人物背景,力求让学生看到一个全方面、立体丰满的人,而不是片面的主观意识形态下的那个人物形象。她同时想要借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下的故事,就是你我的故事,从来没有人去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窦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轻松幽默,引经据典,对很多典故诗词都信手拈来,从容不迫又恰到好处地应对学生的任何反馈,同时在艺术上也颇有心得,整节课一个半小时,但我却听得如痴如醉,一点不觉得枯燥,我在心里默默感叹:这得具有多深的文化积淀和讲艺术功底才能将课讲得如此鲜活呢?听了窦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她就是我教学中的引领者,她让我相信,课堂教学绝不是为了生存而必要从事的被动工作,而应当成为为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要努力成为让学生永远记在心中的小学教师,就必须付诸行动,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生产力。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学生敬仰、爱戴的人,才会真正找到一个教师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未来可期,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眺望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