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都特别喜欢窦桂梅老师的课,尤其是她提出的一些课程理念,所以便会特别关注她的书及课例。前日,从网上下载了窦桂梅老师的课例进行观摩学习,其中《戴嵩画牛》一课感受颇深。这节课没有遵循教参的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这节课的定位是拓展性学习,那么,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就要超越教材,有一定的广度和宽度了。
一、导人简洁,用意很深
1.出示苏轼画像,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2.屏幕出示“题跋”,了解题跋,用自己的语言强化已知的知识
3.了解题跋形式,了解本篇课文,回归文言文
二、学文三部曲:读通、读准、读懂
1.白话文与文言文对应读!一唱一和,遥相呼应!理解文本!
2.边表演朗读“拊掌大笑”,体会牧童笑的特点与心情,边描述牧童心情
3.有学问的处士,笑声尴尬,想象模仿并体会处士的心情,加以描述
4.了解文言文一般没有标点的特点,靠自己体会!有自己的节奏朗读
三、思辩文本,探究研学
问题:斗牛图与牧童所言相差甚远,画错了的吗?围绕着这个主问题,进行探究,补充资料近代画家张禄成的《画牛图》、广告宣传页“红牛图片”,乾隆皇帝为此事赋的诗,追问:到底画错了吗?学生分组讨论。
三组讨论的结果:
牧童组:家牛与野牛(比较家牛与野牛性格的不同)
画家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画家的灵魂使命)
苏轼组:通过题跋说明一个道理(诗人此意是什么)
四、创作题跋
生借助文本,超越文本,表达对文本的看法,再次理解“题跋”的含义并学以致用。
反思:
挖掘课文,挖出内涵
这节课挖得很深,首先从苏轼的作品入手,了解苏轼作品的风格及其种类,了解题跋,教参中并没有要求孩子去了解,但窦老师选择了这个点,层层剥笋,并领着学生们学以致用,
挖朗读。这节课课前气氛是比较拘谨的,可能孩子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有点不太自然,但是在朗读环节,层层深入,次次递进,紧紧抓住文中“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一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抓住“拊掌大笑”的动作,表演朗读,在读中学生加深对牧童的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挖文中矛盾的点。牧童与戴嵩孰对孰错是文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课堂上分成三组进行讨论,赋予三组孩子不同孩子不同的身份:牧童、画家与苏轼,从人物身份出发,理解人物不同的职业特性,牧童了解牛的特性,画家是灵魂的摆渡人――一支画笔,让创作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诗人苏轼,只是用题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至于牛尾该立起还是夹在两股之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三者角度不同,因此也就没有对错之分。抓住矛盾的点,站在不同的立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窦老师的课,厚重而大气,课堂上不循常规,每一个训练的点都直抵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浓浓的充满语文味课堂上,去穿越时空,走近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性格,思辩人物矛盾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游园不值》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语文的影子。
好酒当细细评,好课当细细听,听得多了,似乎就悟出的多了,语文也便离自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