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太知道该如何看待“配得感”这种说法。小时候如果哪位同学的作业没写完还穿了新衣服的话,老师就会说:“作业都没写完,你对得起那身新衣服吗!”耳濡目染,自然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以至于长大后给自己买东西时除了考虑好看与否,必定会考虑的是自己配不配。我学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应该是初中,成绩真的还不错。当时不懂“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的意思,心理扭曲似的苛责自己要永远不满足于现状。那会学习都怕被同学看到,心里天天就在大战,一心只有学习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战不停,现在想来真挺煎熬的。摆脱这种想法我用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政治课上老师让填自己的优点,我要写的是“爱看书”,但觉得自己不配有优点,交给老师的是“喜欢躺着看书”。没有意外,第二节课被老师叫去说:“看书是优点,但躺着看书对视力不好,要改正。”我不是不知道躺着看书不对,我是不敢写!
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会有“配不配得感”,但正确的思路应该是用不同的角度的去解读。就比如奖励就算一种,家长喜欢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考第一名,给你买滑板等。”这不就是考了第一名就能配得上滑板这个奖励吗?昨天外甥女说:“这几次进城都有奶茶喝,今天没有。”我随口就回“十个单词给你那么多时间,你都……”我才意识到自己还是会被被曲解的配得感支配。我没有把后半句说完,因为不知道孩子会如何想。在我从教过程中,如果遇到像我这样敏感的孩子,应该如何保护ta,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唯要求自己一定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
明日要进山了,我不担心物质的贫乏,真的害怕思想的不健全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