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22/51天】2024年1月22日
【今日读书】高考试题分析2021
【作者】高考试题分析2021
【用时】30分
(2020•全国Ⅲ卷,7-8)下图示意某地质到面,其中①指断层。现此完成1-2题。
1. 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 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 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 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 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试题情境]
本组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创设学习探究情境。试题考查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知识点。结合地质剖面图推测地壳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必备知识]
利用地质剖面图分析判读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试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该类试题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下。(1)分析岩石类型与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生物化石;火山锥由喷出岩构成,侵入其他岩层中的岩石侵入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2)确定地质作用:连续分布的沉积岩层“下老上新”;含有的化石顺序与岩层新老有关联;岩浆侵入体、断层、褶皱、火山喷发晚于其所在的岩层:若沉积岩层出现弯曲,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3)若岩层之间有侵蚀面,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沉积岩层,说明地壳曾下沉,由沉积作用形成;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此地区地壳上升不曾有沉积作用,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被侵蚀了。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组题的所有解题信息都在图中。从图中岩层的上下关系看,④先形成,经过褶皱变形后,被①切断。因①向上延伸到②下就消失了,没有穿过②,而是被②覆盖,说明①发生时,②还没有形成。②下是波浪形的不齐整面,是④长期遭受侵蚀又被②覆盖后形成的接触面,说明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地壳先抬升,④被抬高又被侵蚀;地壳形成后又下沉,接受了沉积的②。③穿过④和②到达地表,说明③晚于②。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根据各岩层的相互接触关系、断层与褶皱等相互穿插关系、岩浆喷发通道与岩浆覆盖在地表的关系,综合推测、判断各种运动的先后关系,考查要素综合。
[解题思路]
第1题,在地质剖面图中,地质作用年代的判断遵循的基本原则有:①沉积岩层越靠近底部,其形成时间越早;②“先形成的被破坏”,“破坏”在图中表现为“弯曲变形”“被切断”“被覆盖”“变残缺”等;③“削高填低”可理解为“侵蚀前先抬升、堆积前先下沉”。因此图示地质作用发生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受到内力挤压-岩层弯曲、断裂错位-产生褶皱、断层-地壳抬升-遭受侵蚀-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在地表形成玄武岩”。所以①②③④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排序是①①②③,最先形成的是④,D项正确。
第2题,由围可知、背斜顶部被侵蚀,因此砂砾岩层下界为侵蚀面,B、D两项错误,该侵蚀面较为平缓,说明地壳较稳定,若持续抬升,在外力侵蚀下会形成起伏较大的地表形态,C项正确,A项错误。
[答案]1.D 2.C
[失分剖析]
地质剖面图中,若不熟知岩层上下新老关系,不清晰穿插者新、被穿插者老的规律,就无法正确推理本区域岩层的演化顺序。不理解岩层的不齐整接触隐含的过程,就难以完成第2题。
(2020•全国Ⅲ卷,9-11)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 1-3题。
1. 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 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3. 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试题情境]
本组题以堪察加火山维的雪线、林线变化劝情镜,创设学习探究情景。该题考查了垂直地城分异规律等基本知识和信息解读能力,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推测火山活动对山地垂直带谱的影响,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性。
[必备知识]
雪线的高度、形成演化是基础知识。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界,雪线之上的积雪、冰川是其物质基础,冰川的收支平衡关系决定了雪线的高度变化,受降水量、热量的综合影响,积雪、冰川的收入大于支出,则积雪、冰川数量增多,雪线会下移,反之雪线上升。具体山体的雪线变化需要综合分析积雪、冰川的收支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
林线是生长森林的上限位置,海拔升高,树木就因气温太低、热量不足而无法生长,主子因素一般是热量;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林线的演化是树木自下而上推进过程的产物。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水热条件是影响垂直带谱发育的基本因素,材料“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暗含造成该地区火山锥阴坡、阳坡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不是水分,而是热量。
从火山锥的林线信息可以推知森林在林线之下树木才能正常生长,进而推知森林在山上的演化是自下而上的,同理,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界,可推知积雪是自上而下演化的,这是答第3题的基础。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判断火山锥阳坡与阴坡的林线、雪线高低问题需要思考影响雪线林线的主要因素,实质上是水分、热量对雪线、林线的影响,体现了要素综合;由林线升高、线降低,反演气候的变化,需要逆向思维。
[解题思路]
第1题,因为该地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所以阴坡和阳坡的自然带主要热量条件而产生差异。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与雪线更高。
第2题,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降水(雪)增多,因此火山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
第3题,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景观(森林和积雪),因此若干年内该火山锥会慢慢恢有景观,恢复过程中,林线从下往上发展到上限,雪线从上往下发展到下限。
[答案]1.A2.A3.B
[失分剖析]
前两个问题相对简单,最后一题有一定难度。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的森林、积雪、冰川等景观,之后的若干年内会逐渐恢复,如果不能知道森林的恢复是自下而上,而积雪、冰川的恢复是自上而下,则第3题会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