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忍不住待在舒适圈?别骂自己 “没上进心”,这是人性的 “出厂设置”

明明知道学新技能能涨薪,却总拖着不开始;清楚长期熬夜伤身体,可刷手机还是停不下来;想换份更有前景的工作,却怕适应不了新环境 —— 你是不是也常因 “躲在舒适圈” 骂自己 “没毅力”“没上进心”?其实不用太苛责自己,从人性本质来看,这种 “偏爱短期安稳” 的倾向,本就是我们每个人的 “出厂设置”。

哲学教授杨立华说,人性是 “人不得不如此的本质倾向”。从生物进化论角度看,基因会随机突变,但最终能传递下去的,都是利于个体 “短期生存和繁衍” 的突变。久而久之,“短期内自我保存” 就成了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倾向:比如远古时期,祖先优先考虑 “当下能不能找到食物、避开危险”,而非 “十年后如何进化得更强”;放到现在,就是我们会优先选择 “眼前安稳的工作、熟悉的生活模式”,因为这能最快满足 “短期生存” 的安全感。

但这份 “出厂设置” 也藏着矛盾:短期的舒适,往往会给长期发展埋隐患。就像有人在传统行业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短期内稳定又轻松,可随着行业衰退,突然发现自己没其他技能,再想转型难如登天;有人总吃高油高糖的食物,短期内满足了口腹之欲,长期却要面对健康问题。这种 “短期自我保存” 与 “长期生存发展” 的冲突,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性考验。

别把 “待在舒适圈” 等同于 “堕落”,更不用因这种倾向自我否定。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人性,而是学会 “平衡短期与长期”:比如想学新技能,不用一开始就定 “每天学 2 小时” 的硬目标,先从 “每天学 10 分钟” 的小行动开始,既不打破短期舒适,又能为长期积累;想换工作,先利用业余时间了解新领域,等有了基础再跳槽,减少转型的风险。

承认 “短期自我保存” 是人性本能,才能更理性地规划人生。不用急着逼自己 “跳出舒适圈”,而是慢慢在舒适圈边缘 “拓展小范围”,让短期的安稳为长期的成长铺路 —— 毕竟,好的人生不是 “对抗本能”,而是懂得与人性共处,在安稳与突破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