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的港岛文化探索打开了解香港当代艺术的窗口,艺术之旅从中上环到湾仔,再到南港岛,一路都在发现。本次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港岛繁华都市的背后,寻找香港开埠前的旧日风情。
港岛首篇文章《老建筑与在地艺术》》曾介绍的西营盘,就是较早有人居住的住宅区。以外,港岛上还有两个地方,不仅建立时间早,而且时至今日还保留了原始的生活痕迹,与香港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可惜的是,别说来港的访客,连香港本土长大的人,都可能会忽略它们,毕竟在一片现代化的高楼笼罩下,这些昔日的建筑反而显得格格不入,被当做落后的象征。那么,历史遗存一定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吗?
薄扶林村
太平山下的薄扶林村,只有400多户,几千人居住。这里早在17世纪就已建立,那时候港岛还属于广东新安县(县治在今天深圳的南头古城)管辖,“香港”这个名字都没有出现,所以民间有“未有香港,先有薄扶林”的说法。
谈起薄扶林村的文化价值,我认为有二:一是作为开埠前就有人居住的客家杂姓村,其后裔仍有部分人在此聚居,原住民文化传承完好。不但随处看到供奉神衹的庙宇,还有流传至今,成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薄扶林舞火龙的民俗活动;二是殖民地时代其附近建起了为牛奶公司提供奶源的牧场,还有教会建的印书馆。这期间是薄扶林村的繁盛时期,至今仍保留了相关的历史建筑物,比如草庐、当时的员工宿舍等。
薄扶林的村舍由大大小小的铁皮屋和木板搭建而成,相当简陋,排污系统也较落后,与附近的置富花园等现代化住宅区对比明显。如果不是世界文物建筑基金会在2013年将薄扶林村列入监察名单(全港唯一),引起保育人士和学者的关注,这个村估计也很难有影响力,随时会被拆。
与其无奈的等着被拆除,不如主动出击争取关注度。薄扶林村民自身保育意识的提高推动外界更多的人了解这里,认同它对于香港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村民成立的薄扶林村文化环境保育小组,有计划的进行保育,让原本是私人住处的薄扶林村对外开放了,还提供以下福利给到访客:
1.参加村民带领的文化导赏团,听原住民分享亲身感受。一个导赏团约三小时,走过村内不少有代表性的地方,比如菜园地、李灵仙姐塔等,全程每人75港币。
2.欣赏驻村艺术家的创作涂鸦,原本破败的村舍因此有了生机。而且这些精心制作的指示牌也解决了村内小巷多,四通八达,容易迷路的问题。
3.参加每年一次的薄扶林村历史聚落节(十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届时有文化导赏团、工作坊以及村民准备的一家一菜的晚宴。
4.如果是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前一天)来此最好不过,正好欣赏到当地独有的的舞火龙表演。之前我们介绍过深圳南澳年初二的舞草龙,这两种都是用草扎成的龙,最后都要“龙归沧海”。也许正是深港两地文化同源性的表现。
香港仔
跟薄扶林村一样,香港仔这个地方也是开埠前就已存在,而这里更是“香港”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当时英殖民者登陆香港仔,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对方回复香港,结果殖民者以为整个岛都叫这个名字。如今香港英文名是HONG KONG,很多人都以为它是粤语的音译。其实根据香港历史记载,香港仔的原住民是疍家人(水上人),HONG KONG实际上是疍家话(客家话)的香港读法。而为什么叫香港,则是因为自明朝开始,港口这里就开始有运送香木到国外的用途,所以就叫香港了。
关于原住民疍家人,在之前的篇章里我们曾经介绍过深圳的疍家文化,而它在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也存在,就在香港仔这个地方。有一部港片叫做《浮城大亨》,描述的是英殖民期间疍家人作为原住民与陆上文化、外来文化的理解和消解,电影也将男主的人生经历用来比作香港的浮沉史。电影中一些重要的戏份都发生在天后庙,比如男主是在天后庙里被贩卖给他的养母。天后以及各种海神与地神的神像崇拜文化是疍家人独特的信仰文化,在香港仔有一条特别的小巷,小巷两边有各种小神庙,里面供奉着观音、天后、北帝、土地公公还有一个榕树公公,小朋友可以在这里祈求学业进步。除了以上这些古迹,还有建于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的洪圣古庙和距今100多年历史的水月宫。
位于华南区域的香港,受热带气候影响,台风天气常在夏秋季节。为了应对恶劣的台风天气,早在19世纪初疍家人就建起了避风塘,一个可以安全停泊的地方,而深圳大鹏直到近年才建立。说起香港仔避风塘,大家可能会想到一道著名的美食-避风塘炒蟹。其实香港仔还有不少隐世味道,有些已经濒临结业,有些只能偶遇才有的吃。相信大家看过周星驰《食神》这部电影,对里面决战的场景有印象,拍摄地就在香港仔的太白海鲜坊内。海鲜坊的诞生是因为早期需要去鸭脷洲的墓园参拜的岸上人家找不到可以用餐的餐厅,于是向渔家询问是否可以用餐,渔民答应供应餐食给游客,从而将承办婚礼、酒席的渔船转变为供游客使用的海上餐厅海鲜坊。香港仔避风塘在全盛时期曾有十几艘海鲜坊,而现在香港渔业熄微,只剩下珍宝和太白两艘海鲜坊连在一起的珍宝王国,去年又受到疫情影响,经营了44年的珍宝王国也暂时停业,不知何时才能恢复。而除了有名的海鲜坊,还有许多大排档式的渔船提供不同的美味,比如艇仔粉,渔民用新鲜捕捞的海产来做汤河粉,汤底是带出食材鲜味的大地鱼汤。这种艇仔粉不容易寻觅,碰上了就是一种缘分,30港币一份,基本上都没涨过价,不妨点上一碗尝尝。
疍家文化、海港渔村原貌是香港仔文化保育的价值所在,但面对人口压力,不断建起的住宅区和商业区让曾经的海岸线不再,洗脚上岸的水上人也不再从事渔业活动,昔日繁荣的港口如今只剩下停靠的渔船、还有神龙见首不见尾卖艇仔粉的几个水上人。出于对这些仅剩的文化痕迹也会消失的担忧,水上人后代自发组建起文化旅游机构,研究和保存自己的文化,提供导赏团给游客,让更多的人知晓,我想在没有最好的保育方案前这些努力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