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会背《大学》的前三段,不是上学期间,是2020年在前公司,高管在管理培训中学到的,觉得好,就照搬回来,怎么具体个好法,也没人解释,就是让每个人都会背。可能他们也没有真正GET到,就算get到,也可能讲不好。于是,在会被扣钱和小组竞争的压力下,死记硬背记在脑子里了。
接下来,就是三年疫情,一切被强制按下暂停键。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里面曾国藩有一个部下叫罗泽南,穷秀才出身,曾国藩慧眼识珠,让他带兵作战,征战四年,几乎无败绩,堪称湘军中的战神。有人问他制胜之道,他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
在疫情大背景下,人人不得不在突然停下来的节奏中,安顿好自己。这一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2024年6月不上班的修整过渡期,要面对很多的矛盾和挑战,这一句给了我内心很大的支持和力量。
这些年结合自己一直在践行的微小而具象的日常,在迷茫的大环境中没有迷失掉自己,清醒的做自己该做的事。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在不同的人生时刻,随着阅历和认知的积累,依然能够源源不断的给人供给能量。
2025年3月,我打算给自己书房的字画挂轴更新一下,积累的金句和新词很多,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一句,然后不断不断地思考。挂在墙上的,是自己认同,但自己又还没有做到很好,起到激励和提醒的作用。自己的书法不够好,但是必须由自己来完成,于是,打印,描摩,临贴,上墨,总算是自己完成了。
每天坐在书桌前,就能看到“知止”醒目的在眼前,文字具象化,真的有用。我也在不断地思考和领悟。
3月15日这天,在睡了一个饱饱的午觉之后,在书房一边在指压板上按摩双脚,一边朗读《大学》,通读一遍,记住的仍然还只是之前留在记忆里的内容,但如同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涤,头脑又澄澈了不少。开卷有益,还是要多读经典呀。
“止”从表面上理解,是停止。“停下来,闲一闲,脑子放空了,新的开悟才会更好发生”。这层含义对于快节奏中的我来说,是用的最多,也颇有收益的。
学习苏轼“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拥有“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的心境。
快速奔跑的时代,当所有人被时代裹挟着高速前行,突然有了余闲,却不知道如何去度过,这是现代人的的通病,来源于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贫瘠,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欲望与能力的错配。这时候更加需要“止”,然后“定”“静”“安”“虑”“得”。
“止”的行为背后,是“知止”。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止”为“所当止之地”。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首先,“止”为“当止之地”。在思想和行为上明确界限,有所节制,不偏离正道。
“止”于心。对于五毒“贪嗔痴慢疑”,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佛家用“戒”,而儒家用“止”,各有各的修行方式,殊途同归。
生而为人,集兽性、人性、神性为一体的肉体凡胎,充分体验生命的鲜活,经历多彩的人间一遭,有着明确的界限,妄念、欲望、情绪,充分体察却有所节制,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这个过程极难,这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止”于心,而“止”于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喜时不诺,怒时不争,哀时不语,倦时有终。
“止”指向的是“至善”。
朱熹对“至善”的解释是“事理当然之极”,它不是简单的“善”,而是善的极致,是“极好”的境界。王阳明则认为“至善”是人的本性,即良知,是人性中纯善无恶的部分。
我的理解,一是“赤子之心”,二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生活”,再是“通天地之心,强大而柔软;洞悉人生之痛,始终不改生命深情。”
“止”而“不迁”。
在修养上达到一定境界后,不再改变或退转。
“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就是稳定,坚定。信念一旦形成,就带着这种信念感,认真践行,持之以恒,不被干扰。
知止,是“破心中贼”的一个突破口,能够战胜自己的定是强大之人,这也是我内心的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