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知鸟乎?’”
人要向鸟学习,知其所止
【华杉讲透】:“孔子读到《诗经》中的邦畿千里,惟民为止和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两句诗,感叹道:‘知其所止,人难道还不如鸟吗?’人确实不如鸟,因为人的想法太多,总想再往前拱一拱,于是把自己置于险境,不能止于至善了。
华杉老师讲道:“万事万物,各有当止之处。《诗经》说国家再大,也止于没有居民的地方。叫声缗缗蛮蛮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不是不能远走高飞,是知道自己应有所止。所以孔子说,对于知止这件事,人还不如鸟吗?知止,不是止步不前。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安心大道,不疾而速,永续经营,世代传承,才是王者之道。”
这节让我学到,关于「知止」首先要意识到:“万事万物,各有当止之处”,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到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下来。
这句话特别像一句正确的废话,应该停止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什么时候不该停下来?
我觉得关于做事,还是要回到「格物致知」的状态,也就是对所做之事有清晰、全面、完整的认识,然后依据『良知良能』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是需要根据内心的感受做判断,也就是做到问心无愧。这里也体现出『诚意正心』的心的重要。可能每个人做同样的事都是问心无愧的状态,但是做事最后的成果不一样,这背后其实也是「心」的差距。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中讲道:“要正心,先得诚意。朱憙说:“诚,是实;意,是心之所发。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用善把心都填实了,一点自欺欺人的念头都容不下。张居正说:心不容易正,因为意是心的发动。如果要做到心正,就要先实其意念之所发,不要涉及欺妄,然后心的本体才能正。”
再读这句话让我体会到,「正心」的关键在『诚』,「诚」是动词,它的对象是意念,意念也就是头脑中的念头,要用『诚』的态度对头脑中的念头进行筛选和过滤,在识别、筛选和过滤的过程中,『心』是能够体会到,哪些是自欺的念头,哪些是诚实的念头,然后按照诚实的念头去做事,一次又一次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念头和行为就得到了一个正向的循环。这里的重点是「切己体察」,要时时刻刻地觉察自己的意念。这些头脑中的念头是心发出来的,要用「善」把心填满,这样头脑中的念头也就逐渐地回归到正向的状态。
头脑中之所以会有一些负面的感到受伤、紧张、不安等意念,一方面是自身生物本能性的保护机制,自己将外部的某些刺激解读为「攻击」,身体为了保护自己自动打开了防御机制,好让自己快点逃跑,逃离危险。另一方面也跟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真实的受伤经历有关,每个人生下来,婴儿状态的时候都是安全的、自在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外界“不友好”的刺激在每个人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些创伤。这些创伤带来的感受会不断地在类似的刺激下浮现出来,它们的体现一方面是负向的念头,另一方面是由负向的念头延伸出的负面的情绪和感受。
每个人都会有这些部分,「诚意正心」其实也是在修正这些部分,透过觉察自己的意念,看到这些意念出现,然后与真实的情况进行对比,看看是否和过去受伤的情况和记忆类似,很容易会发现“没有自己想象的糟糕”,从而看到并感受到负面意念对自身的影响,进而在下次类似的情况出现时,再次修正。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意念、改正行为、端正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处于「正」的位置不偏移。不偏移也就是「心」不被头脑中的意念、身体的情绪和感受影响,行动层面做出不偏离「道」的决策。
这也就是「止于至善」的状态,刚刚好停到『至善』的位置,不多也不少。
这是非常非常高深的境界,需要不断地体察修炼。
华杉老师讲道的:“良知是生而知之;良能是不学而能,靠常识。始终怎么靠常识?我的观点是“两个拽紧”,一是始终拽紧出发的初心、本谋;二是始终拽紧最终目的。服务于最终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我们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跑偏?就是因为忘了最终目的,也忘了出发的初心本谋,老在中间飘。”
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受到自身意念、情绪和感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他人意念、情绪和感受的影响,所以它并不是客观中正的,经常会跑偏,而且会越跑越偏。需要时时刻刻借助「初心」和『最终目的』来对其进行校正,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学着体察「知止」,不被意念、情绪和感受裹挟,做出超出『止』的、越界的举动。
焦虑其实也是一种「校正」提醒。因为,「止定静安虑得」,焦虑也就意味着没有「定」,说明不懂的「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反观觉察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