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一心多用吗?你羡慕那些擅长一心多用的人吗?你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
我是个不太擅长一心多用、多线并行的人,朋友戏称我是“单线程”生物。但凡需要我几件事情一起做,比如晾衣服的时候顺便把阳台的花儿浇了,我多半会只盯着一件事儿一直做,直到做完或者过段时间突然反应过来,“诶,我还要做那个啥啥呀”。为此,我还挺羡慕那些能同时做几件事、还把几件事都做得好的人。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单线程。我会在跑步的时候听樊登讲书、在收拾厨房卫生的时候看哔哩哔哩,耳朵听着、手脚忙活着,似乎也不觉得辛苦或者无聊了。
一心多用、多线并行,听起来是一种很高级、很有吸引力的任务处理方式,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信息发达、网速飞起的年代,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追着我们处理。同样的时间做两件、三件甚至是N件事,就节省了时间、加快了速度、拿到了N倍成果,比那些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人高效多了,简直是拉长了生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我在看一本有意思的心理学图书——《看不见的大猩猩》,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书名“看不见的大猩猩”源自同名的著名心理学实验:受邀的实验者被要求观看一段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并数清穿白衣服的人一共传了多少次篮球。
他们完成任务了吗?——当然,大差不差都能数出来。
他们看到传球过程中出现的“大猩猩”了吗?——什么?哪有大猩猩?大部分人都没看到。
这个实验揭示了生活中一种常见又有趣的心理学现象:“视而不见”的注意错觉——即便是最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也可能错过,而且对此一无所知毫无觉察。
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和丹尼尔·西蒙斯在《看不见的大猩猩》这本书中讲述了大量类似的有趣实验或真实案例,生动幽默地为我们揭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让我们在发笑和思考中意识到:我们所见、所知、所思、所感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可能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
那么,在一心多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和我们以为的不一样呢?
认知资源对于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人们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并列的还是平行的。例如,对于人们来说,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的同时和朋友交谈是很容易的,因为行走过程与语言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但是,如果突然遇到一片充满水坑的人行道,而要选择一条行走线路时,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讲话了。现在的行走过程需要额外的资源来计划,使得语言过程即刻被挤了出去。在这个例子中,一个关键的结论就是: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实际上,注意的功能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认知资源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一个界限,一旦某种复杂活动超过认知容量的最大限度,人们就无法完成原有任务。行动的结果本质上取决于认知资源消耗的多少——耗费得越多,任务完成的质量就越差。
认知资源是大脑中无形的宝贵资源,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耗费认知资源。
这就好比电脑的CPU,只要电脑运行,无论你进行了什么操作、打开了什么程序,都在占用CPU。同一时间,电脑可以运行一个程序,也可以运行多个程序;有些程序占用CPU很少,有些程序占用的很多。当CPU占用过多,电脑的运行速度就会下降,出现卡顿,甚至报错、闪退。
认知资源同样如此,人体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耗费大脑中的认知资源。小到简单的穿衣、洗漱、行走,大到复杂的学习、谈判、杂耍;有些活动耗费的认知资源少,有些活动耗费的多。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同时进行多项活动(特别是复杂的活动)时,不同的活动势必相互挤压、相互干扰。想象一下重力滚小球的平衡游戏吧,如果只有一个小球,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地操控它,利用重力平衡把小球送到指定位置;假如小球再多一个,大概就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很快阵亡了。
所以,一心多用、多线并行不见得是件好事。从认知资源的角度看,一心多用很可能是牺牲了效率、牺牲了效果、牺牲了质量,如此才顾全了数量。科学研究还发现,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让大脑变笨。
生活中一心多用、多线并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从中也能观察到认知资源的有限。
比如书上讲到的,当你和朋友走在笔直的路上,边走路边交谈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突然遇到一个大坑,你们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讲话,先小心地越过大坑。
再比如,一个人打电话的时候,你过去和他说话,他是不是很容易没什么太多表情地点头答应?或者你给他递个东西,他是不是很容易就顺手接过去?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开车打电话。交通法规定开车时不能拨打手持电话,正是因为开车和打电话都是复杂的行为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在开车时打电话,大脑忙着思考听到的内容、忙着思考接下来的谈话、忙着组织语言,顾不上处理眼前的信息,很可能对危险“视而不见”,也就是眼睛看到了,大脑却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果使用免提或者蓝牙耳机呢?从认知资源的角度讲,我们很容易知道,也不合适。使用免提或者蓝牙耳机只是解放了一只手,然而开车打电话的危险并不是来自于被占用的这只手,而是因为它占用了大脑中有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认知资源,让我们在生理上、客观上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开车这件事情上。科学研究表明,开车打电话造成的危险不亚于醉酒驾驶。
认识到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就能够理解,与其追求一心多用,不如一次只做一件事,让这件事独占认知资源,马力全开。
当然,想要做到高效率、高质量还要求我们全神贯注,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到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手上做着一件事,脑子里想着的却是另外一件事,就又变成了多线并行,互相挤占认知资源,降低效率,影响质量。
有时候,我们会受到外部的或内部的干扰而无法集中注意力。
外部干扰可能是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家人孩子的呼唤,下属或同事的随时打断,等等。排除外部干扰,可以挑选一个不易被打扰的时间段处理任务,比如清晨、深夜;可以找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比如安静的咖啡厅、深山老林、异国他乡;也可以在开始一项任务前,把手机静音,放在自己看不到、够不着的地方,比如抽屉里;或者提前告知、约定,比如只在下午接待访客,上午不待客。
内部干扰是大脑中永不停歇、呼啸而过的各种想法、杂念。比起外部干扰,排除内部干扰可能更加困难。它要求我们体验当下,吃饭的时候只想着吃饭,散步的时候就感受散步,全心投入。借助冥想和不断地练习、体验,我们能够做得越来越好。
有时候,生活所迫,我们不得不同时面对多项任务。一方面,我们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工作中,既要面对老板和同事,还要沟通客户打好关系;生活中,既要照顾孩子和家庭,还要谋求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其他人的行为无法控制,这个时代似乎也希望我们能够同时处理好多项任务。但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认知资源的有限让我们很难做好“同时处理”;“同时处理”必然伴随着效率降低、质量变差、时间浪费等代价。
如果你在意的并不是效率和质量,或者只是为了身心愉悦,那么多线并行无伤大雅。做着家务哼着歌,洗脸刷牙听着课,散步聊天赏着花,都是惬意地享受。但如果你面对的是复杂的事情,比如写文章、开发软件、做项目,或者是有危险性的事情,比如做饭、开车、过马路,那么还是尽可能排除干扰、集中精力、逐一解决吧。
相比一心多用,一次只做一件事是更高效、更高级的任务处理方式,是真正有益于生命、值得长期选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