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对我来说本书属于工具书,摘抄较多,在摸索自己读书笔记内容风格的路上,所以前几篇的笔记模式都不一样。
作者:【日】山下英子
阅读时间:2022.1.8-2022.1.13
阅读笔记时间:2022.1.14
摘抄: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所谓的“舍”,其实就是直面内心。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人与物,两者都是在某一个时点出现,又在某一个时点消失,区别不过时间的长短之分罢了。
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因为先处理之前的关系才能切实地提升再一次的“获得”的质量。
观念上的断舍离是指对让自己士气低落,不愿意再进行收拾整理的旧观念、旧思维进行摒除和更新。
1.认识现状,打开抽屉柜子,让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很多人对自己在怎样的物品过剩的环境里生活没有概念。
2.停止自我否定。
3.明确描绘住所的蓝图——收拾整理完后,我想在这里进行怎样的生活。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先从已经损坏的、被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到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不需要的东西。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不合适的东西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像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像带玻璃门的碗筷架或橱柜等关上门依然能“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5成。“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像玄关鞋柜上或橱柜上等水平面上的“展示性的收纳空间”上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1成。
“1 out 1 in法”当我们按照“7·5·1”的原则收纳好喜爱的物品后,假如突然又入手了一件新东西,就需要去掉之前的Top10的末位物品,而补入这个新物品。
【断舍离的步骤】“认清现状”,“选择取舍”,“收纳整理”。
衣柜的断舍离步骤:
Step1 把柜子的门全打开,拿出所有的衣服,全部摆在面前。
Step2 丢掉发霉的旧衣服、有裂缝划痕的破衣服等不能再穿的衣服,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衣服量。
Step3 衣柜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
断舍离既是让我们摒弃执念,也是在锤炼执念心。断舍离让我们丢弃的是坏的,对我们来说是无用的,让我们沉湎过去的,表面上丢掉的是杂物,同时还有内心多余的执念。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断舍离培养了全局眼光,提高了关注细节的精度。断舍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自在。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1)家里有一堆当下不穿,觉得明年还会穿的衣服,觉得挺新的或者不便宜而不舍得扔。是不是女人都有这个问题,每个季节都觉得自己没有衣服买买买,衣服总量越来越多。
(2)别人送的伴手礼、生日礼物都堆在家里积灰。
(3)以前买过一些当时需要,现在用不上也舍不得扔的东西,比如泡脚桶。
(4)贪小便宜或者凑单囤积的面膜到现在也没用完。
(5)深陷消耗自己的情感中,无法轻易跳出泥潭,执念太深。
以后我怎么应用:
(1)1出1进,买衣服之前扔一件当季衣服
(2)独居生活时,一月一次断舍离,检查新增物品
(3)办公桌,电脑桌面一周一次整理,及时处理废纸,物归原位
(4)给自己一个时间节点,舍弃消耗自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