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的定义和目的: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收拾没用的破烂儿
卖掉、赠送物品
缩小喜好的范围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处于游刃有余的空间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心情愉悦
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离)的状态。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从关系轴和时间轴两维度去看,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
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切断它们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从筛减物品带来自我察觉,学会认可自己。
让人变得快活是让一切变得更好的先决条件。而且,不是他人快不快活,而是自己快不快活。
夺回被“垃圾”“废物”浪费的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
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改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做到。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不只要“舍得”扔东西,还要有“断”的想法,避免“扔与买”之间循环反复。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先是关注的焦点放在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来,还可以慢慢地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己的形象,那么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如何对待自己,就决定了一切。
动手实践,意识也能获得转变
身边只留下适量的物品,减少到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握”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握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他们能物尽其用。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和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让身边的物品保持优胜劣汰的自然循环,在买东西的时候反复思量,确保它能将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吗,将物品的丢弃程度降到最低。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的感应力和智慧。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警惕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记得问自己“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的品位”,避免冲动购买之后却不能物尽其用。
建立入口是“断”(需要的东西)的闸门,出口是“舍”(不需要的东西)的闸门。
生活环境要做像清水中来去自如的香鱼而不是淤泥里无力游动的鲶鱼。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没时间也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留恋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困扰不安--担忧未来型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只要稍微借助“泻药(断舍离)”的力量,人都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收拾工作。不过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平时的生活习惯。
除掉代表停滞和腐朽运的废物、垃圾、灰尘,就能消除停滞运和腐朽运。
破烂儿可以分三类
不用的东西;
还在用却不喜欢的东西;
充满怀念所以扔不掉的东西;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思考这件东西现在是否需要?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所有的良心不安和担忧都是把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与未来。
聚焦于现在的物品也按使用频率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拒绝一再拖延,立刻实施整理计划,增加自我肯定感。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粗暴地乱堆东西,相当于赋予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而物品也产生被忽视和否定的负能量。
“数量*场所*时间”,这公式的结果就是环境所承接的能量的大小。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住所的前提是确保健康与安全。
提升对居住环境(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的意识,用看待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
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第三章 先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的窍门——注意提问时的主语,“我要不要用”而不是“能不能用”。
了解“当下”的含义。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只选择死党,也就是只选择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欢的东西。
理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扫除=收拾+整理+打扫(扫、擦、刷)
所谓的收拾就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只有彻底的收拾了才能进入整理和打扫。
多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你舍不得扔掉的东西,是不是一年十二个月有十一个半月都派不上用场呢?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先不要去管别人,高高兴兴地收拾自己的东西。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自己态度的转变,也会带动周围人一起发生变化。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扔掉多余的信息。
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更多的了解看得见的世界,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可惜”的两种含义
“可惜”不是不用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真正爱惜物品是绝对不会出现堆积如山,使其无法物尽其用的。
既然觉得“可惜”,就不该仅仅把它拿回来收着,而是要送它到此时此刻最需要的地方去。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减少物品=只要能彻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选择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一口气收拾完的场所,即便是一只抽屉也是可以的。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重视健康及安全: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
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着手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
重视运气: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选玄关,希望先提升自己运气的话选卧室。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
扔的时候把“对不起”和“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要大声地说出来,光在心里头念叨可不行。
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厨房里的“三分法”。比如先分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再依次从“大分类”到“中分类”到“小分类”,不同种类的东西不能混在一起。
不断地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的限量是五成,装饰性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比如拿掉容器的盖子);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收纳时让物品“立起来”,物品的摆放要便于选择,立不起来的东西要卷起来,自在地放);
“每次主义”就挺好,不要大量囤积不必要的物品。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让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如果能够放弃执念的话,就能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物品既是自身的投影,又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断舍离并非要提倡清简的生活。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化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