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微微一笑很无奈,越挂我越帅!-关于TF3-3微行动学习拆书技能之解读(一)》,我们继续讨论TF3-3的微行动学习技巧。因为对“值得探讨的点”做了进一步学习、思索,有较大内容更新,原文篇幅偏长,故此做分拆有了(二)。
三、最容易犯的错
第一类:囫囵吞枣
1.没有明确需要研讨的、有价值的问题。
2.没有讨论问题的本质,以及确认问题本质是什么。
3.没有看到关于问题的解决目标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就满意了的描述。这里需要案主来描述或者确认,澄清。
第二类:越俎代庖
1.拆书家来主动给出了一个认为值得探讨、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学习者受到启发、主动提出的。
2.拆书家“代表”大家选定了一个问题,而不是学习者票决,或者大多数人推选出来的。
3.拆书家引导时,已预设(或指明)了问题本质、问题解决路径和解决方案。而不是学习者集体主动讨论、相互激发、澄清,进而聚焦、认同的结果。
第三类:似是而非
1.选定的问题实用价值不高,逼格偏low,或者复杂和难度不够。
2.解决问题的方案,缺乏可操作性,不考虑实情,不切实际。
3.问题解决措施,不够细化,陈腐老旧,或者缺乏创新性,失去了微行动学习的价值。
四、值得探讨的点
1.哪些问题值得去探讨解决?
目前,西方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问题的定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与西蒙提出来的,即: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问题的三个要素是,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达标路径。
问题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美国知名教学设计专家D.H.乔纳森根据问题空间(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疆界(Gap) ),把问题划分为良构问题和非良构问题(也称为病构或劣构问题)。
良构问题的特征:问题是为直接揭示科学概念而人为设计的;对问题界定了限制条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规则和原理;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明确方法和步骤;只有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病构问题的特征: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或是对真实场景的模拟;对问题缺乏明确的界定,问题的构成存在不可知的部分;难以确定哪些规则和原理是解决问题必须的;难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去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往往会有多种解决方案。
微行动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指问题本身就有一定模糊性,没有被明确定义的病构问题。人们时常只看到问题的表象,意识不到此问题背后的彼问题,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田俊国老师在《玩转行动学习》里,把病构问题区分为业务问题(事的问题)和人的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类型,田老师推荐了不同的解决思路,见下图。相信能够给到我们拆书家一些启发。
透过上面关于事的问题矩阵,我们看到,往往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执行层面的病构问题。
透过上面关于人的问题矩阵,我们看到,人的问题,核心要么是精神认知结构有偏差或不足(那些“想通了”,“想明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的问题,或者需要所谓升维、降维,以不同视角来看,就“豁然开朗”“就不是问题”的问题),要么是社交技能缺乏或者不足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矩阵,大家可以回忆并检验一下,之前自己所经历或者看到的问题解决,是否与之相符?
还有谁,在关心问题的分类呢?
2.如果一个问题存在多个问题本质,如何解决?
在三级拆书家最后一关TF3-3晋级时,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学习者来源于不同组织,微行动学习环节中,现场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关于个人的问题,而不是关于组织的问题。所以,问题所有者(案主)几乎都是关乎个人的自我管理、人际技能,或智慧技能的内容,而且几乎都可以通过个人认知的调整、技能训练、分析和决策,就可以解决该学习者受到困扰的问题。
在引导问题本质探讨的时候,时常拆书家会引导学习者得出多个有显著差异的问题本质来。那,许多拆书家会问,
“下一步研究解决方案的环节该怎么办?”
“是反复深入探究,层层刨根问底,最后勉为其难归总为一个?”
“还是允许多个并存,要么票决仅讨论大家认为最关键的一个,要么分小组分别提出解决方案?”一时难倒了多少拆书界英雄豪杰啊。
我们还是回到上面说到的“微行动学习”定义上来,小、细、实。要求微行动学习,虽说人员数量小、时间要求少,但仍然需要满足2点要求,一是拆书家做到比较详细规范的引导流程,二是解决方案本身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东哥认为,如果现场人数不多、问题不是特别复杂的情况下,为了荟萃集体经验和智慧,建议讨论问题集中在一个本质问题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可更深入、聚焦。
如果在实际拆书课的学习场景里,人数较多、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采取类似世界咖啡的模式:学习者根据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数量来分组入桌,一个桌领取一个问题,桌长留守,其他然后伙伴谈论完本桌话题,集体同方向轮动,每一位学习者都充分参与每个话题解决方案的研讨。
其实,如果拆书家有意识留意到了问题的分类(1.哪些问题值得去探讨解决?),就可以尝试引导学习者有方向的探讨问题本质了。
3.如何激发和聚焦学习者提出的问题?
当有学习者在拆书家引导下提出问题时,拆书家可以向对方提问,
“可否具体讲讲出现这个问题的真实场景?”
“为什么你认为比较难以解决?难在哪里?”
“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等。
请学习者以讲故事形式简述问题的来源。相信这样一来,可以让问题的讨论范围更聚焦,更场景化,也会使理解和语义层面的分歧少,易于下一步对问题本质的进一步讨论。
4.问题需要解决到何种程度才叫合适?
问题需要解决到什么程度就适可而止、就算有解决方案了?就算达到了解决目标?学习者和拆书家常常对此也是一头雾水,一筹莫展。
东哥建议:
首先,通过问题拥有者对问题解决后情形进行“画像”,
“如果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了,你会有什么样一种心情或者一种情绪体验?”
“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与问题有关的人,你想象一下他们会是什么样一种状态?”
“问题得到解决,会有哪些标志或者特征?”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问题算是得到解决了?”
拆书家积极调用学习者的语言,尽可能描述结果框架或者评价标准。
其次,或者是,当有一定数量解决方案(步骤)出来时,问问学习者,“如果做到这些步骤,是否能够解决掉你的问题,或者预期结果会让你自己满意了?”
通过这种开始探讨解决方案前对问题解决后学习者“画像”,到解决方案孵化过程中的不断探询,当学习者(问题拥有者)说“可以”的时候,小组就可暂停对解决方案的进一步深入讨论或细化。
5.如何将解决步骤优化为通用性方案?
在呈现解决方案时,部分拆书家并未引导学习者将一条条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适度整理,而是“赤裸裸”、“原生态”般的提交上来。
东哥认为,即便引发共鸣的问题最初来源于某位学习者,我们希望讨论出来的方案,可以帮助更多学习者解决同一类问题。
东哥建议,陈述解决方案时,拆书家能够有引导大家收敛、归纳、提炼出这一类问题的通用性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零零碎碎的仅针对某个案主(问题提出者)的解决步骤。
做“私董会”时,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步骤,或许可以更“私人订制”些。
通用性解决方案,应该包括场景、目的、行为步骤、适用边界等信息。行为步骤,建议多采用动宾结构短语来表达。
6.现场小组提供的方案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在一般概念中的行动学习活动中,当问题所有者(案主)得到现场共创的、自己认可的解决方案后,需要制订自己具体的行动计划(不一定完全公布)。并且,在计划实施以后,会向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反馈、复盘,以此来验证解决方案可行性。这也是“私董会”魅力所在的核心要义。
TF3-3现场的微行动学习,非常遗憾,我们却几乎看不到拆书家有这一要求或动作。
东哥建议,拆书家可对案主提出这一要求,一是检验大家是否真的贡献了有用的集体“智慧”,还是只是出了一些拍脑袋的“馊主意”,这就好比一群“医生”集体掏心掏肺为病人会诊,给开了药,病人也“认为”对症,却不服药、不吃药,算是小朋友过了一场家家游戏,白白浪费了大家一翻煞费苦心;二是通过追踪效果和持续跟进,促成案主实现真正的改变。
由此让微行动学习的奇效能够在学习者身上发挥作用,籍此,也可吸引、留驻到更多希望通过参与拆书活动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爱好者。
五、优秀实录推荐
http://www.chaishubang.com/memoirs/memoirsinfo/6165
http://www.chaishubang.com/memoirs/memoirsinfo/6167
http://www.chaishubang.com/memoirs/memoirsinfo/6089
http://www.chaishubang.com/memoirs/memoirsinfo/5620
http://www.chaishubang.com/memoirs/memoirsinfo/5300
微行动学习,好比煮火锅,学习者把各自的珍稀食材、独家秘藏配料(经验和方法)带来现场,通过拆书家的带领,共同煮出一锅回味无穷的美味来。
一家之言,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