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那天,我妈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我今年70多岁了,感觉自己还年轻。人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就永远不会老……”
家族群里最活跃的人之一,就是我妈。说真的,我妈这个人,心态一点不像70多岁的人。今年年初她想玩微信,让我们教她。今天学一点打字,明天复习肚子,再学发图,发语音,发朋友圈……一时记不住,就写在小卡片上——“发朋友圈步骤 :1 .点屏幕下方的“发现”,2,点“朋友圈”,3.点……”小卡片积累了四五张,微信也差不多玩转了。
玩微信,给我妈带来了很多乐趣。 转发文章,跟远方的亲友视频,发图片……她同学从东北回来,两个白发老太太居然跑到广场玩自拍,同步传到微信,玩得不亦悦乎……掌握一个工具,就像世界又开了一扇大门,我很能理解她的喜悦。我妈算是个心态挺年轻的老人,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都保持的很好。除了天生个性开朗,我觉得跟她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 她退休后这十几年一直在坐诊。坚持工作这个事,让她觉得有充实,有价值感。每天跟单位的年轻人在一起,新事务和新名词她都不陌生。尤其是这次接触互联网,让她觉得,她离这个时代更近了。
而我爸,相比之下就“每况愈下”。怀念过去,排斥现在,人慢慢变得边缘化。老人会有很多无力感吧。——人的安全感或价值感,是身处的这个社会赋予的,你参与其中,得到相应的肯定,这二者才得以实现。而对于老人,多年淡出社会角色,社会赋予的价值感逐渐丧失。另一方面,身体的衰老,反应日渐迟钝,使他们对新事物抱以“害怕”和“抗拒”的态度。比如有时我爸看书,遇到需要查资料又没地方可查时,我说,手机就可以查啊,互联网几乎可以查到任何东西……他非常排斥,说网上的东西都是瞎胡扯,拒绝我帮他查。我呢,一看到他偏执的样子,也怕麻烦,就不再尝试帮他了。——其实,看似是他在处处排斥这个时代,实际会不会是他感觉被时代抛弃了?会不会是他有没有安全感?
回想我妈学微信的过程,一点也不困难。他们只是老了,又不是傻了笨了。多付出一点点耐心,多重复几次,他们就学会了。学会新事物,新技能,不是又多了个消磨时间的玩意儿,而是她会重新体会到自己掌握新技能的能力还在,也感到自己跟这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是连接的。
我在想,回去还要跟我爸好好谈谈。就先从用手机查资料开始吧,多一点耐心,别怕麻烦,用事实向他证明互联网的力量,证明这个时代不是像他认为的那样。
下一步,看看还有手机app适合老人用,喜马拉雅软件挺好操作的,让他们可以听听音频,微信支付也很简单。
以往回去,总是想在生活上多照顾他们,多让他们开心。其实怎么做,他们才能真正开心?帮他们认识互联网,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在想,我知道父母真正的不安和脆弱在哪里吗?怎么帮助他们成长了?——没错,老人也需要成长。能不能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没被时代抛弃。能不能静心想想,找出他们真正需要的去给予他们,不要让他们被我们“抛弃”。
我需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