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开始每天都很困。周一我以为是因为周末熬夜了,一两天就调整回来了。结果并没有。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困,好像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一个周都没有跑步,也没有学习,就一直在看小说,整天碌碌无为。就会焦虑。我也知道所有的焦虑都是对自己一事无成的担忧。前天晚上跟朋友打电话诉说了这种状态。朋友说,如果没什么事做就看书吧,看书会让人平静。在我看小说的时候确实不会有这种心烦意乱。但,当我合起书本,回想起这一天就会觉得空。他说,那就写读后感呀之类的写一些东西。然后他建议我可以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表在豆瓣或者简书上。听了他的话,突然就觉得好像找到了一点动力和目标。我喜欢写东西,但我写的大多数都是自己经历一些事情后的感想。并且大部分偏伤感。记得高中一个朋友用了“文艺少女”这个词来形容我。但我一直都不觉得自己是伤感的文艺少女,尽管我写的都是伤感的文字。朋友说,写自己的日常也可以发啊,三毛的书就是写的日常呀。但你得写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字,毕竟没人会喜欢看一些负能量的东西。我写的东西,不管是保留在手机日记还是微博里都设置的仅自己可见,我知道这都是一些不好的东西也不会给别人看。写出来只是自我发泄自我排遣的一种方法。我的日常就是开心快乐,但我本来就是一个感性并敏感的人,可能因为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影响到我的情绪。并且我觉得别人没有义务没有责任为自己的情绪买单。所以文字于我来说是一个交心的朋友,每次写完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都会以自我激励结尾。但仔细想想他的话也有道理,记录快乐的美的瞬间也是一件增加快乐的事情。
我习惯于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我想这样会带来自我进步。回想我写过的文字大多都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去看待同一类事情,太过于局限性。可能是跟自己的见解和阅历有关,遇到的事情太少,眼界太浅显。所以注定我的文字、我的思想没有格局。这也告诉我应该多看看这个世界,去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人、看不同风格的书、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不一样立场的人发生思想碰撞这样才有助于自我的提升。凭心而论,我是一个内心浮躁不能静心的人,这也正是我所说的没有格局的表现之一。做事情三分钟热度,没有坚持下去决心和毅力。对于看书这件事,也只是泛泛而读。我想我的思想之所以没有提升就在于思考的太少。这里的思考指的是没有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意图以及没有走进故事情节,看完之后也没有留下一点时间回味到底看了些什么,这样自己和作者的想法便处于平行的维度上,不会有观点的碰撞。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带脑子,很难形成更高程度的思维体系。
朋友告诉我说,人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我一直困惑迷茫的一个点。我不知道现在或者将来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没有目标,每天简单的重复一样的事情。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有的时候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在行走。有人说高中生活就像是被操控的机器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学习。但我想,至少高中有考大学的目标。而现在的生活虽然不只是被困在一个地方做着一件事,有很多空余的时间不也是因为没有目的从而无所作为被浪费了吗?所以我想目标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