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和巢湖诗友沈立、杨杰

(此诗见《苏轼诗集》7/330)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沈立(1007—1078),字立之,今安徽和县人,是宋代著名的水利学家和藏书家。

杨杰(1020—1089),字次公,号无为子,今安徽无为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音乐家。

他们为官期间,竟相聚于风景胜地——杭州,由于志趣相投,于是常在一起吟诗和唱。

遗憾的是沈立的大部分著作今已失传,而杨杰的著作幸基本完存,最幸运地是苏轼的著作绝大部分竟保留了下来。

今把他们当时写的几首诗作分别列述于后,以供欣赏,并请对【注释】、【译文】等部分多予批评、指正。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zān)1花不自羞2, 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释】1.簪花;头上插花。

2.羞;不好意思。

【解析】:《苏轼文集》卷十《牡丹记叙》“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1072.4.14)余从太守沈公(立)观花于杭州吉祥寺,……园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彼时赏花饮酒的一些大小官员和轿夫等“皆插花以从,观者数万人”。当时苏轼特作诗一首以记盛况。

【译文】:老头头上戴花也不害羞(当时沈立66岁,苏轼37岁),倒是插在老人头上的花儿有几分害羞!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沿路看热闹的观众都不胜开怀大笑。十里长的门帘(珠帘)——即约有一半的住户都挑起了珠帘,大家都伸着头、睁大眼来看望着这群难得一见的热烈喜庆景象。

【补充说明】我国历史上都是妇女戴花,可是古代唐、宋时期也有男子簪花的风俗、习惯,这对于缩小官民间的距离很有意义。宋朝男人为什么酷爱簪花?这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风气,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彼时簪花已是一种宫廷礼制。南宋诗人杨万里《德庆宫庆寿口号》诗中说:“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以上苏轼诗中的前两句就生动地刻画出他旷达不羁、洒脱乐观的形象,当时他已是中年男子,竟也倾慕花之娇姿艳质,于是有了簪花上头的勇气。《全宋诗》中与簪花有关的诗歌竟有一百多首。

又如唐代就有《簪花仕女图》;杜甫:《为人题赠诗》中“有恨簪花懒,无聊斗草稀”之句。

可见在宋朝时,男士簪花已不算是另类奇怪的装扮。其爱众之广,从朝廷官员到平民百姓,已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宋史•礼志》就说到凡是国家大型庆祝和宴会活动中,都出现男子簪花的身影,这多了几分全民参与的文艺色彩。

“男子簪花”不仅体现了北宋开明包容的社会环境,也折射出了审美归宿,精神认同的普世态度。(参见网络)

本诗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七,第330页。

 


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明日得双莲于北山下,作一绝诗献沈,既见和,又别作一首,因用其韻。

(此诗见《苏轼诗集》8/363)

其一

湖上棠阴1手自栽,问公更得几回来?

水仙2亦恐公归去,故遣3双莲4一夜开。

其二

诏书5行捧缕6金笺7,乐府8应歌《相府莲》9

莫忘今年花发处10,西湖西畔北山前。

【解析】沈谏议,即沈立,当时任杭州太守,“勤于职事”,“政事美立”,(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第226页),但他不久就要调往首都汴京(即东京开封),而且朝廷的调令已经下来了。当时苏轼因谪迁贬官任杭州通判,官位比沈立要低一级,而且有职无权,但沈立对他惜才、同情并不歧视和压制他,所以苏对沈怀有感激之情;又以诗会友,彼此借观赏莲花,两人皆寄托像莲花那样廉洁自守。

【注释】1棠阴:[诗•召南•甘棠],棠荫之树。喻沈立去官时对杭州百姓有遗爱,留下了恩泽。

2水仙:冯夷,水神名,水之仙人。[楚辞•远游]“令海若舞冯夷”。

3遣:改变,变动,寓意水神改变了主意,提前一夜就开放了双莲花。

5诏书:皇帝发来的调令。

6缕:苏轼《前赤壁赋》“余音嫋嫋,不绝如缕”。缕,丝也,细为分析。

7金笺:高贵的信纸。[唐•王涯•宫词]“传索金笺题笼号,灯前御笔与亲书”。

8乐府:古代音乐管理机关,改编、创作音乐及演出。

9莲:莲花是花中君子,莲花的高洁代表廉洁。周敦颐(1017-1078)于1063年写了《爱莲说》以莲自况,说莲“出淤(迂)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高风亮节,决不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双莲:唐•刘商《咏双开莲花》“菡萏(hàn dàn旱淡,莲花的别称)新花晓并开”。陆游:《双头莲呈范至能侍制》。

10《相府莲》:乐府曲名。

当时苏轼告知沈立——双头莲花是开在杭州西湖之西的北山旁。

 

【译文】

其一

西湖岸边的那些既遮阴又美丽的海棠花是您曾经亲手栽的啊!

但不知道您走了之后何时还能再回来看看它们呢!连湖里的水仙(冯夷)也难舍难分地留恋着您,所以他要湖里的双头莲花在一夜之间就鲜花怒放了,以供您作临别前的最后欣赏!

其二

朝廷派人送来了用高贵的信纸写好了的关于您的调令,音乐机关—“乐府”弹唱着十分动听的“相府莲”的歌曲以表示对您的欢迎,请您记着—高洁的双头莲花是开放于杭州西湖西畔(pàn畔,湖边)的北山旁(在灵隐寺的后面)。

【苏诗选评】:[苏文忠公诗集]乾隆辛卯(1771)八月,纪昀记—“《沈谏议召游湖不赴……》既涉世故,那得不作应酬诗?但存之集中,则转为盛名之累。此非作诗者之过,而编诗者之过也。”见《苏轼资料汇编》下编•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94年第一版,第1876页。但纪昀对此诗的诗评仅能作为参考和商榷而已。以上一诗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八,第363页。

 

 

编选者简介:徐芬诲(1933—),男,安徽含山人……,此诗编选于2017年5月。

 

                                       

 

 

 

 

 

 

 

 

 

(三)和沈立之留别二首

(此诗见《苏轼诗集》8/379)

                     其一

而今父老1千行泪2,一似当年去越3时。

不用镌(juān捐)碑4颂遗爱,丈人5清德6畏人知7

                    其二

卧闻89鼓送归10,梦里匆匆共一觞11

试问别来愁12几许?!春江万斛13若为量。

【注释】

1.父老: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即“家乡父老”—指越、杭两州的长者、百姓。

2.千行泪:指越、杭两州的老百姓在沈调离时一些父老都流下了很多惜别的眼泪。

3.去越时: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前,沈立时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古称会稽,宋称越州)太守。

4.镌(juān捐,刻碑):“不用镌碑颂遗爱”—即不需要刻碑以纪念他的爱民事迹。

5.丈人:是指沈立,他当年已是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了;老人持杖,所以称为丈人。

6.清德:洁白之德,言无私(

,同欲)也。见《晋书·羊祜传》。又见《苏轼诗集》卷八·379页“注”

7.畏人知:见《苏轼诗集》第379页,即怕别人知道自已为官的清廉政绩。

8.卧闻:当一人躺在床上也能听到外面的乐器声。

9.饶(náo挠):古代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

10.艎(huáng皇):古代的一种大船。

11.觞(shāng汤):古代喝酒用的器物,进酒劝饮。

12.愁:李后主词—“问君能有几多愁,却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梁·庾信(513-581)—《愁赋》“岂将一寸心,能容万斛愁”。

13.斛—量名,古代十斗为斛;万斛,即万石,言量之多也。

【解析】

熙宁五年(1072)八月,沈立时年66岁,苏轼时年37岁,沈正式调离杭州,苏轼依依惜别并饯别送行。他们两人相处近两年,共享湖山,流连诗酒,情谊日深;今一旦分手,回想诸多往事,如同一梦,当然怅然。苏在诗中对沈主持越、杭两州太守时的政绩予以很高的评价,并对他们的愁别予以深深的惋惜,也表明他们间的友情珍挚难忘。

 

【译文】

其一

如今杭州的父老乡亲也像一年多前

您调离越州时的情景一样—即前后两州的许多父老都流下了惜别的热泪。可是您并不希望老百姓凿上石碑以纪念您在两地的优良政绩。因为您本人根本就不想别人知道您在两地的洁白之德的事迹。

 

其二

有人即使是躺在床上但也能从您临走时所乘的船上传来了一阵阵欢送您的锣鼓声,我们之间刚刚相识还不到两年(仅一年另八个月),像做了一场春梦,现在就要为您饯行喝告别酒了!这离别的忧愁和苦恼真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地再也流不尽啊!

本诗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八·第379页。

【苏诗选评】清·纪昀评:(其一)此诗清老。

(其二)此诗不免滥套。

见《苏诗咨料汇编》1877页。

 

 

编选者简介:徐芬诲(1933——),男,安徽含山人……此诗编选于2017年5月。

                                

 

 

 

 

 

 

 

 

 

 

 

 

 

 

(四)送 杨 杰并序 

(此诗见《苏轼诗集》26/1374)  

  

无为子(即杨杰)尝1奉使2登太山3绝顶,鸡一鸣,见日出。又尝以事过华山4,重九日5,饮酒莲花峰上6。今乃奉诏7与高丽8僧统9游钱塘10。皆以王事11,而以方外之乐12,善哉13未曾有也,作是诗以送之。

 

天门14夜上宾15出日16

万里红波半天赤17

归来平地看跳丸18

一点黄金铸秋桔19

太华峰头作重九,

天风吹滟黄花酒20

浩歌驰下腰带21

醉舞22岩崩23一挥手24

神游八级25万缘26虚,

下视蚊雷隐污渠27

大千28一息八十29返,

笑历东海骑鲸鱼30

三韩王子31西求法,

凿齿32弥天3334

过江风急浪若山,

寄语舟人好看客35

【注释】

1.尝:经历、体验,备尝艰苦。

2.奉使:接受朝廷的使命。

3.太山:即山东泰山,又称东岳。

4.华山:太华,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南。

5.重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6.莲花峰:华山的中峰,计有六个山峰。

7.奉诏:皇帝所发的命令—诏书

8.高丽:今朝鲜半岛。

9.僧统:高丽和尚名统,又名义天。

10.钱塘:即杭州。

11.王事:公事。

12.方外之乐:方外—世外之人,指僧、道等人。《世说新语•任诞》:“阮籍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于方之外,而丘(孔子名丘)游于方之內。”

13.善哉:佛家语,叹美词。又《列子•汤问》—“伯乐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14.天门:天宫之门。《楚辞•九歌•大司命》:“广开兮天门,纷五乘兮玄云。”

15.宾:客人。

16.出日:夜上宾出日,杨杰于半夜里陪着高丽和尚义天上泰山看日出,这是山顶奇观之一,日出的时间如观沧海,一瞬间红日喷涌,霞光万道。

17.红波:红云像海洋的波涛一般。

18.跳丸:韩退之诗:“日月如跳丸。”掷丸上下为戏,古百戏之一,谓时间速逝。杜牧:《寄浙东韩评事诗》—“跳丸日月十经秋。”

19.一点黄金铸秋桔:苏轼说:太阳落山时就像用黄金铸成的一个秋天的金黄色的桔子。

20.天风吹滟(yàn宴,酒水在杯中波光闪动的样子)黄花酒(谓菊花酒)。

21.浩歌驰下腰带鞓:浩:众多、盛大、广大。腰带鞓(tīng听)华山地名,陆游《感旧》诗:“青城山里屏风叠,太华峰头腰带鞓。”

22.醉舞崩岩一挥手:醉舞—酒醉而舞。

23.崩岩—即崩山,琴曲名。

24挥手:摇摆着双手舞动。李白《冀申一割之别……》诗:“因之出廖廊,挥手谢此世。”

25.神游八极万缘虚: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见《淮南子•原道训•注》

26.万缘虚:白居易——《酒功赞》“万缘皆空,时乃之功。”万缘——谓世俗之一切因缘。郎士元《酬王季友秋夜宿灵台寺见寄诗》—“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缘空。”即万事休,言事事皆释然于怀也;休,止息也。白居易《老热诗》:“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

27.下视蚊雷隐污渠:蚊子太多, 它们叫的声音像打雷似的。刘禹锡《聚蚊谣》:“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俟闇声如雷。”它们都躲在污水沟里。

28.大千一息八十返:大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佛教语,指广大无边的世界。

29.八十—八十岁曰耋(dié蝶),宋时风俗,用红色颜料在小孩的额头上写“八十”两字,以取“长寿”的吉祥语意。辛弃疾《鹊桥仙,为人庆八十,席间戏作》:“人间八十最风流,长见帖在儿儿额上。”

30.笑厉东海骑鲸鱼:深则厉,言涉之也。鲸吞,吞并,常指强国对弱国的侵略行为。鲸鱼,最大的长达30米,小的只有1米左右。

31.三韩王子西求法:国名曰韩。韩有三种,曰马韩、曰辰韩、曰弁韩,皆高丽也。一王子出家,名义天。元丰八年(1085)乙丑冬,航海至明州(今宁波市)上表,乞游中国,诏以杨杰馆伴——(陪同)。

32.凿齿弥天两勍敌:凿齿:传说中的古代民族,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又【淮南子•坠形训】凿齿民“注”皆南方之国也。

33.弥天:充满了天空,形容极大。

34两勍敌:是指北方的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长时间无法消除。北宋与辽和西夏形成长时间的对峙,矛盾伴随北宋王朝的整个发展历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强敌也。

35.看客:观众。

【解析】

北宋时期,中国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其次是西夏,而东北滨海之地的高丽,是臣属于契丹辽国的一个毗邻国家,他们有时利用高丽人来中国做间细工作,“使者所至图画山川,购买书籍,议者以为所得赐予大半归之契丹“(《苏轼文集》第三册,第847页,《论高丽进奉状》)。当然,多数高丽人是为了与宋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而来的,如义天和尚是高丽王徽的第四子,他放弃王子地位出家为僧。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搭乘福州人林宇的商船来到中国,并得到宋朝皇帝的批准同意他由杨杰陪同去宁波、镇江、杭州等地庙宇参观、访问和进行佛事活动,他在中国拜见高僧五十余人,学习佛法。归国以后,在京城创建国清寺,传播天台宗教义。

在杨杰的陪同下他们先后去山东泰山观看日出。泰山日出是山顶的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登泰山的人往往在一夜的寒冷中守候日出的一瞬间,这个瞬间是极不平凡的,所以观日出的石头叫观海石。日出的景象岂止是红日喷涌,霞光万道,实乃“苍茫海气连云动,”是一副挥毫而动的泼墨山水。苏轼着力渲染泰山日出“万里红波半天赤”的超拔精神与扩达气象,追摄勾画出刹那间“金轮”、“秋桔”“跳丸”等变幻多姿的景观物象。(主峰玉皇顶海拔1547米,拔地而起,甚为雄伟。)接着苏又叙述了他们游览华山的多姿多彩的情景,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华山是我国著名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云台)等六个山峰组成。雄伟奇险,山势俊俏,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最后,他们又在扬州附近过长江游览杭州等地。恰好苏轼也在此地江船上和他们相遇,于是苏轼写此诗送给杨杰。

【译文】

泰山的绝顶——日观峰就是天宫之门,瞬间红日喷出,霞光万道。红云像海洋一般,时间飞快。

太阳落山时,像黄金铸成的秋桔似的美丽。接着又去华山莲花峰上渡过了重阳节。(下面五行是游玩华山的情景)

微风吹起了杯中波纹闪熠(意)的菊花酒。

浩亮的歌声飘扬在——腰带鞓一带。

酒醉而舞还唱弹着《崩山》的琴曲。

人们摇摆着双手,挥谢四面八方。

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事事皆释然!

蚊虫太多,像雷声似的都躲在污水沟里(比喻辽和西夏的兵力众多)。在这广大无边的世界里,人间八十(指宋军中的老兵、老将)最风流。笑向东海被擒骑着庞大的鲸鱼(指辽和西夏想鲸吞弱势的北宋)。高丽王子义天到宋国东南沿海一带来求问佛学。

但要谨防王子的少数随从是在为辽及西夏做奸细活动而来的!当时苏轼写此诗时正在扬州准备过江,他说:过江时,风太急,浪如山,但船中的宋民务必要警觉。

大家要当心北方两强国的某些间细活动!(见《苏轼文集》第三册,卷三十一第888页——第891页《乞禁商旅过外国状》)。

【补充】

北方的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长时间无法消解,北宋与辽和西夏形成长时间的对峙,矛盾伴随北宋王朝的整个发展历程。宋朝统治持续了三百二十年的时间,960—1127年为北宋,1127—1279年为南宋,早在宋国建国之前,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不久,改国号为大辽历经二百一十年,至1125为女真所灭。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王朝,至1127年为蒙古所灭,立国一百九十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至1234年灭亡,历时一百二十年。因为宋朝制定的是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所以出现了“文治昌盛,武功弱势”的情况,又由于宋代文化科技和商业繁荣,教育大兴,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较为稳定,所以出现了开放、文明、腐败、弱势、传统、革新、复杂的局面(参见:游彪著:《宋史•简介》。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苏诗选评】

《苏轼资料汇编》下编,第1836页,清•汪师韩评:《送杨杰》;“直叙三事,奔荡之音,奇突状伟。”

清•纪呁评:《送杨杰》“(首段)笔墨横姿。结亦波峭。(见《资料汇编》下编第1932页。

以上苏诗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二十六,第1374页。

 

 

 

 

编选者简介:徐芬诲(1933— ),男,安徽含山人……此诗编选于2017年5月。                 

 

 

(五)再和并答杨次公¹

(此诗见《苏轼诗集》32/1691)

毗卢²海上妙高峰³,二老遥知说此翁4

聊复舣舟寻紫翠,不妨持节散陈红

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真传雪窦风

唱我三人无谱曲,冯夷亦合舞幽宫10

 

【注释】

1杨次公:即杨杰。

2 毗(pÍ) 卢:即毗卢遮那,佛名,佛光普照的意思。

3妙高峰:《华严经》“南方有国土,名胜乐,其国有山,名日妙高峰”。

4二老:指当时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的两位好友——林子中(林希)和元长老(即金山的了元,又称之为佛印禅师)

5聊复舣舟寻紫翠。聊:聊天,闲谈。复:反复。舣舟:停船靠岸。

寻:寻找。紫翠:宝石名,很美丽,形容山的颜色美。[ 杜牧: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寄书怀诗]“千峰横紫翠,双阙凭栏干。”又见《苏诗》第2226页[三月二十九日诗]“南岭过云开紫翠,北江风雨送凄凉。”

6不妨持节散陈红。不妨: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妨试试。节:情节。散:分给。陈红:出自《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陈:旧 ;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多,以致陈粮上压陈粮。《汉•食货志》:“武帝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7高怀却有云门兴。高怀:大志,高尚的胸怀。杜甫:《赠郑十八贲》“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 ”。南朝•梁•荀济:《赠阴梁州》诗“高怀不能忘,剑竞何能己。”云门:越州(今浙江绍兴)有云门寺。兴:高兴,愉快。

8好句真传雪窦风。好句:好的词和词组。传:传授。雪窦山风景区位于浙江省奉化西北二十二公里处,集山、湖、瀑于一体,又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闻名海内外。风传:没有确实根据的传闻。

9唱我三人无谱曲。指林子中(林希)。元长老和苏轼三人没有把各自写成的三首诗谱成歌曲。

10冯夷亦合舞幽宫。冯夷:水神。幽宫:深宫的意思。唐.王勃《春思赋》“春之所感深矣,……岂徒幽宫狭路,陌上桑间而已哉”。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hu壶,又名海东青,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俯:脸向下,低头看。)”

 

【译文】

毗卢佛圣地的山上有一座妙高峰。

我的好友林子中(林希——后来林希对苏轼竟然无情无义的进行足以致命的文字陷害,那是后话。)

和元长老两人有时便遥遥相对地谈论着佛学。

我们经常在船仓里聊天闲谈,船舶靠岸后就能看到河边沿岸的青山竟像碧玉般的美丽。

可不幸的是前几年杭州及其附近一带接连发生了相当严重的旱涝灾害,以致饿死了相当多的灾民。我最近新任职以来也发生了新的自然灾害的苗头。

可我作为是杭州地方官的最高的长官——知州,就应该及时地开仓放粮。以解救那些贫苦百姓所面临的迫不及待的严重的饥荒问题(见《苏轼文集》卷三十一,第883页,第887页《奏浙江灾伤第一状》和《奏浙江灾伤第二状》)。

我们应当怀着高尚的胸怀去越州(今浙江绍兴)著名的佛教胜地云门寺向佛神顶礼膜拜(苏轼当时相当地信仰佛教,迷信神仙,妄图藉此祈求到连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使得百姓生活不愁。不管怎样,当时他的出发点动机和善良的心愿还是可取的!)

雪窦山风景区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计有普陀山,雪窦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之一。

我们三人并没有把各自写成的诗再写成曲谱以供大家歌唱。

以致水神冯夷不能唱歌,仅能手舞足蹈地跳舞于深宫之中而已!

 

【补充说明】

1雪窦山风景区面积85平方公里,分溪口镇、雪窦山、亭下湖三个景区,又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弥勒道场所在地,苏轼赋诗赞曰:“高怀却有云门兴,好句争传雪窦风”。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91年以来,每年游客均在100万人次以上。山深林密,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该寺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张学良幽禁地: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张学良实行了无限期的软禁。溪口雪窦山成了张学良将军的第一个软禁地。他在雪窦寺里亲手种了四株楠木,至今仍存活两株,人们称它为“将军楠”。

2林希和元长老:

林希(1035-1101),字子中,福州福清人,元祐初,任苏州、亳州等地太守,哲宗亲政(1093)后,守旧派下台,已经变了质的变法派上台。斥逐元祐大臣(尤以司马光和苏轼为代表)。宗朝制书都出于词臣之手,元祐六年间苏轼调任翰林承旨(林希继任杭州太守)也就帮朝廷写了半年左右的制辞。“制书”是以皇帝的口吻行文,承载着帝王权威,宋朝君臣都非常重视。骈散融合.用典自然出色,作为“王言”,文书得体,典雅。后改为多由林希执笔,他对苏轼等数十人都竭尽丑诋(毁谤、辱骂)之辞。

在《苏轼诗集》中的19/983,32/1686,32/1690,32/1706,33/1763,35/1872还保存有苏轼先后写给林子中的诗就有六首之多。又在《苏轼文集》55/1656中也保留有苏轼自扬州知府任上写给林的信启有五封信(见《与林子中五首》之多,尤其是在杭州时,(当时林在杭州任职)两人经常游山玩水(游西湖),和诗酬唱,所以在《苏轼文集》 第1690页中[施注]中也说他两之间当时的友谊是“情好深厚。”

想不到苏轼“落难”之时,他的这位“好友”竟然对他是“落井下石”,在制词中对他是大骂、特骂,甚至为他个人一点利益,还骂到苏轼、苏辙的亡父——苏洵的头上,以致引起了苏辙的一场痛哭地说:“先人何罪!”可见林希这人也太不讲情义了。

后来(1101)苏轼自海南北归,到达真州(今扬州市西南)时“得知林希已于不久前因患伤寒十多天后病死了”!并说:林希之死是“遗臭无穷,哀哉!哀哉!”(见《苏轼诗集》32/1690《次韻林子中蒜山亭见寄》[施注][诰案]。又见《苏轼文集》60/1837尺牍•《与子由弟•八》。

还可参见《中国文学大辞典•宋代卷•第530页•林希》。

元长老:即金山寺的和尚了元,也尊称他为佛印禅师:

苏轼和了元为方外交,极相得。

见《苏轼诗集》24/1277《蒜山林中可卜居,……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诗云:“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一家无房客”。《苏轼文集》61/1868,有《佛印十二首》,又《佛印禅师三首》,佚,4/2531。又见《苏轼资料汇编•下编》第1993页。

 

 

 

 

编选者简介:徐芬诲(1933— ),男,安徽含山人……此诗编选于2017年5月。  

 

 

 

(六)次韵¹杨次公惠径山龙井水

(此诗见《苏轼》32/1698)

漏尽²鸡号³厌夜行 ,年来小器4溢瓶罂。

弃官纵未归东海6,罢郡7尤堪作水衡8

幻色9将空10眼先暗,胜游11无碍脚殊轻12

空烦13远致龙渊水14 ,宁复15临池16似伯英17

 

【注释】

1次韵(yùn运)(步韵):即依照别人作诗的韵脚的次第来和(hè)诗,或特指依照别人做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和诗,唱诗。

2漏:古代用铜制成的计时器,又称铜壶滴漏。

3鸡号:鸡叫三遍,天就亮了。

4小器:小器易盈,器之小者难从容也。

5溢瓶罂(yīng因):小口大肚的瓶子,溢:充完水后而流了出来。

6弃官纵然没有归到东海:东海——东方之海。[东海波臣]庄子寓言,鲋鱼(鲫鱼)之自称,[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7罢郡尤堪作水衡:苏轼于1079年任湖州太守,八月—十二月入狱。史称“乌台诗案”,险遭灭顶之灾;1080年谪居黄州;1089年4月开始任杭州太守.开西湖.治六井.作水衡。

8水衡:古官名,泛指管理水利。

9幻色:幻想中的景色。

10将空:空虚而不真实。因苏患有眼疾,视力转向暗淡不清。

11胜游:风景优美的地方。

12殊轻:殊---特别,不同,异样。

13空烦:有空,不忙时,有劳您远远地送来了治眼疾有效的“龙井水”。

14龙渊水:即龙井水。

15宁复:使我内心逐渐地宁静了下来。

16临池:古人称练习书法为“临池”

17伯英:《晋•卫恒传》,弘农张伯英草书甚精,凡家中的衣帛(白布也),必书而后洗,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解析】

元祐四年(1089)正月,苏轼眼病复发,视力模糊,行动不便,幸有他的好友杨杰(字次公)及时地给他送来了一瓶眼药水——宜兴径山(今天目山)“龙井水”(相传这口井水曾经是“龙”居住过的地方,苏轼一经试用后,也立刻在写这首诗的前面注明:“龙井水,治眼病有效”。并写诗向杨杰表士诚挚地感谢!

【译文】

计时器的水还在漏,公鸡也还在叫,可见天色也没有大亮。但是我由于视力模糊而不敢摸黑走路了!

近年来用小口大肚的瓶子盛眼药水,甚至因充得太满而流了出来。我近十年来经历了一些不平凡的事:那就是由免任湖州太守,因“乌蒙诗案”而入狱五个月,接着,降职(谪贬)黄州五年,纵然没有归到东海去做了波臣而活了下来,意外地是我又被派到杭州修西湖,开六井,修水利,竟做了一个管理水利的小官!

幻想中的景色是不真实的,这是由于我的眼睛昏暗所致。

当我游览风景名胜区时,走起路来却有步履不稳的感觉。

您在有空,不忙时特地惠赠给我一大瓶治疗眼疾很有效的径山龙井水,我是非常感谢您的。

这使我的内心也逐渐地宁静了下来,因为我又能够练习书法了——又能像晋代书法家张伯英那样地又能看书写字了!

 

 

 

编选者简介:徐芬诲(1933— ),男,安徽含山人……此诗编选于2017年7月。  

 

 

 

 

 

 

 

 

 

 

(七) 介亭杨杰次公

(此诗见《苏诗》32/1704)

篮舆西出登山门,嘉与我友寻仙村

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

前朝欲上已蜡屐,黑云白雨如倾盆

在家头陀无为子 久与青山为弟昆

今晨积雾卷千里 岂畏触热生病根

孤峰尽处亦何有 西湖尽头江抹坤

临高挥手谢好住 淸风万壑传其言

风回响答君听取 我亦到处随君轩

 

【注释】

1、介亭:苏轼自注—郡人谓介亭山下为桃源路。【邦衡曰】《杭州图经》云:介亭……左江(钱塘江)右湖(西湖)皆在目。位于杭州城南景色绝佳的风篁岭。

2、饯:饯别,送行;相互也对酒赋诗。

3、篮舆:人乘坐的竹轿;旧时交通工具,由人抬着走。

4、嘉与我友寻仙村。嘉即嘉宾,指尊贵的客人。寻仙村—即寻找风景绝美如仙人居住的地方。

5、6、丹青明灭风篁岭。丹青: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风篁岭今名凤凰山。【王注尧卿曰】柳子厚文曰,“斗折蛇行,千岩万壑,焕(焕发:光彩外观)若丹清”。【查注】《咸淳临安志》风篁岭在钱塘门外,西路通龙井岭,最高峻,修篁怪石,风韻萧爽。

7、8、环佩空响桃花源。【王注尧卿曰】风篁岭下,山水潺湲,如闻环佩(古时人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环形玉佩)之声。又冷水峪在嘉会门外,夹岸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无异武陵桃(花)源,旧呼桃源,游人多集。

9、前朝欲上已蜡屐。屐(ji机):古人平时穿用的木头鞋。《急救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史• 谢灵运传》“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施注]《晋.谢安传》:“兄子玄等既破符坚,驿书至(他正在和客人下棋),了无喜色。既罢,还内,过户限(即过门槛),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苏诗》7/305,《自径山回,……宿湖上》“令我喜折屐”。蜡屐:在木屐上涂蜡。皮日休:《屐步访鲁望不遇诗》:“雪晴墟里竹攲斜,蜡屐徐吟到陆家”。(《辞海》第六版,4/2540)。猜想古人在屐齿上涂蜡后可以少沾泥巴。

又李商隐《寄安国大师诗》“岩光分蜡屐,涧响入铜瓶”。

10、黑云白雨如倾盆:前天未去成的原因是由于黑云满天地下了一场倾盆大雨。

11、在家头陀无为子。头陀:是苦行僧的意思,后世也用以行脚乞食的僧人,意为修洁身心,舍弃贪欲,去除尘垢烦恼。

在家:未出家的僧人,即居士。无为子:即杨杰的别名。

12、久与青山为弟昆:大意是“杨杰经常爬山越岭,向寺庙拜佛念经,他和很多的青山结成了弟兄了!”昆—哥哥。

13、今晨积雾卷千里。今早天空又下起了大雾,以致积雾千里。

14、岂畏触热生病根。触热:受热。[杜甫:贻华阳少府诗]“自非晓相访,触热生病根。”

15、孤峰尽处亦何有?孤峰:可能是指西湖北畔的“孤山”,或许是指介亭的所在地“风篁岭”。

16、西湖镜天江抹坤。[施注]杜牧之《送孟迟诗》“大江吞天去,一练横坤抹。”西湖镜天:形容西湖像一面天上明亮的镜子;江(钱塘江)水浩荡地流在杭州城南的大地上。坤(kūn)是代表“地”。

17、临高挥手谢好往。好往:行者安慰居者之词,请其安居。保重也。戎昱(约公元766年前后在世,嘗谒见杜甫,著有文集五卷存世)《送李参军诗》“好住,好住,王司户;珍重,珍重,李参军”。

18、清风万壑传其言。千山万壑并没有能够阻挡着清风传来了他的告别之辞。

19、风回响答君听取。阵阵风声吹来了我们俩人最后“一响、一答”的“彼此保重”的惜别言辞。

20、我亦到处随君轩。轩:轻车,它还能凭轩(xuān宣,古代的一种有围棚面前顶较高的车子)。苏轼说:“我也想随时随地能够跟随着您轻车远从。”以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意。

 

【译文】

当时我们乘坐着竹轿从杭州的西门上了山,

我和尊贵的客人(杨杰)一道去寻找风景绝佳的如同是仙人居住过的地方。

果然人间仙境的风篁岭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般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只听得沿途泉水潺潺、如闻环佩之声;又见夹案多桃花,无异桃(花)源的胜境。

前一时晨我就想穿着蜡屐上山玩一玩,却未果,因为天空下了一场倾盆的大雨。

今天上山时虽然逢到了千里大雾,但我们并不怕受热生病。

孤山的南岸尽处又有什么美景呢!那就是美丽的西湖真像是一面明亮的大镜子照在眼前,还有水波浩荡的钱塘江水流淌在附近的杭州大地上。

客人临别之际还从高处向我挥手,要我平时一切要“多加保重”!

千山万壑并没有能够阻挡着阵阵清风传来了他的告别之辞。

风声吹来了我们俩人最后“一响、一答”的互致“保重”的惜别之言。苏轼说:“我也想随时随地的能够跟着您的轻车远从”!从而表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意。

 

【解析】

北宋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当时,杨杰在杭州任两浙提点刑狱(管司法)。元佑五年(1099)九月,杨杰调京(今河南开封),苏轼特于城南风景胜地风篁岭介亭为杨杰诗酒送行。(苏诗即《介亭饯杨杰次公》,见《苏诗》32/1704)。杨当时也和诗一首—见《四库全书》1099、《无为集》693页——《和酬子瞻内翰行长篇》。

 

【苏轼选评】

清·纪昀评:“岂畏”句不雅。“坤”字代西南字入诗不雅。结却淡宕。

(见《苏轼资料汇编》下编第1946页)

 

 

 

 

 

 

编选者简介:徐芬诲(1933— ),男,安徽含山人……此诗编选于2017年8月。  

 

 

 

 

 

 

 

 

 

(八)和酬子瞻内翰赠行长篇

(此诗作者杨杰,见《四库全书》1099,《无为集》卷三)

 

云涛拥开沦海门,鼓鼙万叠鸣江村。

仙翁引我峰顶望,耳目振骇难穷源。

 

黄金铸鲸为酒樽,桂浆透彻冰雪盆。

吴歌楚舞屏不用,道青玉排云根。

 

纶事业重家世,闻父子今季昆。

丹炼就鼎灶温,圭足以齐乾坤。

 

行欲别湖山去,我索笔书长言。

乘不假明月珠,有光焰生轺轩。

 

 

【注释】

1.和酬(chóu绸):即酬和,用诗词互相赠答。

2.内翰:宋代翰林学士之称。

3.行:乐府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有长歌行、短歌行之  别,行长篇即长歌行!?

4—7四句内容是叙述杨、苏二人在风篁山山顶上观看、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色。

云涛涌开沧海门。云涛:从高处下望时,平铺在下面像海洋一样的云。《四库全书》中在此处可能把“拥”误印,今改正为“涌”字!?涌:波峰呈半圆形,波长特别大,波速特别高的海浪。(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642页)。沧海:大海、碧海。

沧海门:即天门,谓天宫之门。

鼓鼙万叠鸣江村。鼙(pí皮):古代军中用的小鼓。

万叠(díe蝶)重复地堆。(一浪堆一浪。)

仙翁引我峰顶望。仙翁:杨杰尊称苏轼为“仙翁”。

耳目振骇难穷源。他们看到了钱塘江大潮是震撼激射,振耳骇目,惊心动魄。难穷源:我难以理解这大潮产生的根源何在?

8—11四句内容是说明他们主客二人用黄金铸成的鲸鱼状的酒杯盛酒,而且饮的是桂花美酒;这说明主人很好客,确是盛情款待。由于俩位挚友要细诉衷肠,所以把吴歌楚舞皆弃而不用了。樽(zūn尊):古代的盛酒器具。[温庭筠诗]“一曲 堂 堂 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

桂浆透彻冰雪盆。桂浆:颜师古说,桂酒—切桂于酒中后制成的美酒。冰雪:喻纯洁、洁白。杜甫[送樊侍御诗]“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冰盘:形容月圆,清冷如盘。吴歌楚舞屏不用。吴:古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淮河下游一带。楚:古国名,主要在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屏不用:皆排除,弃而不用。

夹道青玉排云根。《苏轼诗集》32/1705秦少游《龙井记》“凤凰岭之上,……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苏诗《……记龙井之游》:“高亭石排衙”。按,今亭有石,如剑戟(jǐ济)对峙,谓之排衙石。即指横列的两排青玉色的石头。夹道:夹(jiā加)处在两者之间。杨认为它是在排开云气后而才能见到的美丽的石头。

12—15四句是杨杰在诗中赞美苏轼的辉煌家世,以及他炼丹制药的成果。

经纶事业重家世。因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文学家,当时已显赫于世。经纶:治丝之事,引其绪而分之为丝,比其类而分之为纶;凡善于处理政事的亦日经纶。

九丹炼就鼎灶温。九丹:九转金丹,古代道家有人迷信地说它是长生不老之药,是炼制九次而成的“仙药”。当时距今近千年的苏轼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竟也迷信了道家的修炼之术,以致在《苏轼文集》73/2337—2340中就有他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文章14篇之多。    鼎灶:古代用坯(pī批)砖或金属等制成的生火烹煮用的器物(也是道家用以炼丹的设备),外形一般是三足两耳。温:高温。

刀圭足以齐乾坤。刀圭(guī归):量药之具,即汤匙,又叫调羹。[庚信:至老子庙应制诗]“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刀圭”。乾坤:象征天地、阴阳等。译者把“乾坤”二字在这里译成了“男女”或“夫妇”!?齐:排成一条直线般的整齐。

16—19四句内容是杨杰表明自己即将要告别杭州远去了,而老友苏轼却为我写长诗饯别。索:要,讨取。

照成不假明月珠。因为以上苏轼送别诗——《介亭饯杨杰次公》的末尾提到:“我亦到处随君轩”(表示依依惜别,想要随杨车远从)。因此,杨在“和酬”诗  中也立即很客气地回应说:“您如劳驾要随我的车远从,那当黑夜来临时却不需要夜明珠来照亮大地的。

自有光焰生轺轩。大意是杨赞美苏是当时的大文豪,凭他的文彩光辉就能照亮着他的的轻车(轺轩)远从了。

 

【简析】

杨杰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为了答谢苏轼于元祐四年

(1089)九月某日于杭州介亭置酒赋诗饯行送别时写的一首答谢诗。该诗内容是写景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和即事感怀,全诗内容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4.5.6.7四句

第二段是8.9.10.11四句

第三段是12、13、14、15四句

第四段是16.17.18.19四句

每段内容见后

 

【译文】

4.海洋般的波涛涌(yǒng勇)进了钱塘江的大门——天宫之门。

5.那一阵阵波浪的响声如同击鼓似的一声声地振动着当时我们的所在地江村——风凰岭。

6.诗翁(苏轼)进一步引导我上山观看天下奇观的——钱塘潮。

7.大潮涌来时发出了一再再地令人振耳骇目,惊心动魄的天下少有的奇异景观。

8.主人用黄金制成的鲸形酒器劝饮,以示盛情。

9.还有桂花美酒流淌在冰雪般地纯洁的杯中以显示主人饯别我的一番诚意。

10.由于我们二人即将远别,所以要抓紧时间做推心置腹般的交谈,于是也就不须要吴歌,楚女进行歌舞了。

11.夹道青玉排云根。风篁岭介亭附近有两排美丽的青玉石,可是天空中的云气有时却挡着了我们的视线,但仍很值得我们欣赏观看。

12.经纶事业重家世。杨杰在诗中赞美苏轼的家世,因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是唐宋八大家的著名文学家,当时已显赫于世,而且他们又经纶般地善于处理政事。

13.昔闻父子今季昆。  过去听说你们家父子三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如今令尊去世后,你们弟兄二人仍然著名于世。季:是弟;昆:是兄。

14.九丹炼就鼎灶温。 九丹是九转金丹,是长生不老之药,是利用鼎灶高温炼制九次而制成的“仙药”。

15.刀圭足以齐乾坤。  杨杰还称赞苏轼的养生之道,说他经常用调羹量药服用,所以苏轼夫妇二人皆很身体健康。

16.我行欲别湖山去。  现在我就要和美丽杭州的青山绿水告别了。

17.为我索笔舒长言。今天诗翁苏轼为我在仙境般的杭州南郊介亭用美酒饯别送行,而且还写下了一首景美情舒的长诗,令我深感难忘。

18.照乘不假明月珠。  因为以上苏轼在《介亭饯杨杰次公》末尾中提到:“我亦到处随君轩”(表示依依惜别,甚至想要跟随杨的马车一道远去)。因此,杨在答酬诗中也立即有礼貌地回应他说:“您假若要劳驾随我的车远从,那一路上临到黑夜时您也是不需要夜明珠来照亮大地的。”

19.自有光焰生轺轩。  大意是杨高度赞美苏是当时的大文豪,——凭他的文彩光辉就能自然地照亮着他的轻车(轺轩)远从了。

 

【其它】

1. 钱塘潮简介:

它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另有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南亚的恒河),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杭州湾口南北两岸相聚约100公里,至钱塘江口缩小到20公里,再至海宁盐官仅为2.5公里。观潮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涌潮最大,欣赏钱塘江大潮时可看到交叉潮、线潮、回头潮等,是难得一件的自然景观。又有人说:钱塘江潮是月球引力造成的,所以每个月初和月中都会有,但是每年中秋节之后的观潮节才是最有名的。历史悠久,八方来客,人山人海,潮水汹涌,气势吞人,初一到初五,初十到二十,都可以观潮。平日里的钱塘江,平静壮阔。涨潮的时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耸立江上,无比震撼。感受那千军万马般呼啸而来的潮水,震撼人心,潮头可达数米。

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太壮观了。不要离潮水太近,有危险,每年大潮都会带走一些生命,决不能开心而来,悲伤而去,生命更重要。海潮来时,声如雷鸣,尤如万马奔腾,甚为壮观。但悲剧年年都在上演。(参见《网络》)

 

2. 还有以下一些有关于苏东坡和杨杰的短篇著述:

①《题杨次公春兰》(见《苏轼诗集》5/1691)。

②《题杨次公蕙》(见《苏轼诗集》5/1695)。

③《见杨次公家浮罄铭》(《苏轼文集》19/561)。

④《与杨次公一首》(见《苏轼文集尺牍》6/2644)。

⑤《贺杭州苏内翰》(见《无为集》卷十一)

 

以上篇幅,未及释译,尚请鉴谅!

  2019年12月19日

 

 

 

 

 

 

 

 

 

 

 

 

 

 

 

(九)几位学者对苏轼的评论

一、林语堂:苏东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是丰富多采的,他拥有一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他智能优异,心灵更是天真无邪。在才俊辈出的北宋年间,东坡先生的诗、文、词、书画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一个政绩卓着,爱民如子,文略武略兼备,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岁月失去道路,命运因于朋党之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文摘自林语堂:2013年12月1日版《苏东坡传•序言》。北京联合出版社。

二、李时英:《西江月•苏东坡》:

满腹经天纬地,一生磊落狷(juan狷,耿直)狂。致君尧舜愿难偿,且自歌吟奔放。遇事常思百姓,为官不识官场。人间世事尽荒唐,问地呼天无望。

醉里乘风啸傲,几度魂惊梦断,无边雨冷风凉,流离颠沛路悠长,白发缘愁千丈。醒时对月凄怆。甜酸苦辣寄词章,多少人间绝唱。

李时英著:《苏东坡》。昆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三、曾枣庄:苏轼深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但其主流仍是儒家思想,他提倡文风平易自然,文辞精确,主张文艺风格的多样性,并主张诗文应如行云流水。苏轼的诗歌现存有二千七百余首,其诗本拟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写有不少关切民生疾苦的诗篇,“喜、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诗境界开阔,天地万物,几乎无所不包,又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趣横生,具有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他还喜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笔力雄健,纵横驰骋,议论英法,见解独到,耐人寻味。他擅长词,是宋代豪放词的开派人物。苏轼的散文今存四千余篇,苏轼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书法名列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绘画与文同齐名。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文集有《苏轼文集》.诗集有《苏轼诗集》.词有《东坡乐府》。今人孔凡礼  有《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

 

本文摘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苏轼》。

 

四、孔凡礼

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在嘉佑六年(1061)他对北宋仁宗皇帝赵祯说:北宋王朝建立百年来逐步形成的政治经济危机,指出“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因为辽、夏“二虏之大忧未去”,朝廷执行的“最下之策”,“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长此下去,“则天下之治终不可为”;又因土地兼并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加以官僚机构臃肿,“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无事而食”。真实地反应了日益严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实际。在嘉佑八年(1063)他强调“丰财”、“强兵”.“择吏”是“存亡之所从出”,明确提出改革目标。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运动推行一系列新法,打击了豪强兼并势力,损害了特权阶层的一些既得利益,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守旧的封建士大夫逐渐集结在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包括原来重视苏轼的那些人在内的中坚力量周围,掀起了反对变法的浪潮,苏轼也被捲了进去。

熙宁四年(1071)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富国强兵主张,也否定自己过去的观点,但苏并没有全盘否定新法,整个说来,在苏、王的论争中苏是偏于保守的。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从此,新法逐渐失去了打击豪强的激进色彩,变成封建宗派的倾轧、谤讪和报复。苏轼在地方官任上被指控写了一些讥讽的诗而入狱,并且牵连了很多人,这个史称“乌台诗案”的事件,这一事件的主谋者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进行文字陷害的目的,不仅在除掉苏轼,而且在除掉司马光、张平方、范镇等人,在这场险恶的政治风浪中,苏轼险遭到灭顶之灾。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死,哲宗接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重新上台,着手逐步废除全部新法,苏轼认为,应当“校量厉害,参用所长,不可尽改”。他的“独立不倚”的立场,遭到了守旧派的不满,守旧派和他结了仇。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守旧派下台,已经变了质的变法派上了台。苏轼作为守旧派的重要人物,接二连三地遭到了更沉重的迫害,一直到他死去和死后的一段 时间。

苏轼的升沉、出入,是和王安石变法运动及其深远影响,特别是后来统治集团内部宗派斗争紧密相连的。

他有儒家“乐天知命”思想,但这又往往和老庄的旷达结合起来。

苏轼同情人民,他的讥讽新法的诗篇,有些就针对新法的弊端、是从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的。他给人民办了很多好事(如在徐州抗洪,在杭州疏浚西湖,兴修水利等,在儋州他认为汉黎均是一民,把黎、汉两族同胞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苏轼对人生的主要倾向是进取的。苏轼的立身操守,受到当代和后代很多人的赞扬和钦慕。

苏轼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士大夫,有很多称道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他身上,进步和保守,积极和消极,高尚和庸俗,往往交织在一起,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表现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阶级烙印。侭管保守,消极,庸俗的东西对他来说是支流。……

 

本文摘自孔凡礼:《苏轼诗集》•《前言》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

(全八册)[清]王文诰 辑注,孔凡礼点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