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已逐渐进入深水区,不断挑战着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不同于刚开始选修这门课程的惊喜和向往,到了某个阶段,必然会迎来爬坡过坎的艰难期,此刻,我好像遭遇到了认知水平的“天花板”,对这份作业有点儿退缩之嫌,似乎缺少了当初的专注力。我明白自己在这方面是有短板的。
本次的作业是阅读《看云识天气》的两个案例,写一篇评析文章。咋一看这份作业,完成的指数于我似乎有难度。以各种理由总无法让内心沉淀下来,为此这两份早早打印好的案例迟迟没有深入阅读,故也迈不开笔;面对这份作业,大脑一片空洞,不知言之何物,也不知该从何处找到一个切入口。可以想象,自己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就如此怯弱,自己有无想过,导师刘恩樵是如何大量阅读我们学员这些作品,这又是怎样的一份工作体验。
犹记得,刘恩樵老师说过,没有写作的教学研究都是虚情假意的,对这句话可谓是一语成谶。现在我再加入一句话,不敢真正面对文字的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个好老师,因为自己有可能就是其中,轻浮的心态,以致于这份作业迟迟开不笔。
余映潮老师说过:青年语文老师需要苦练哪些基本功呢?
一练研读教材的基本功。
二练处理教材、设计阅读教学、实施阅读教学的基本功。
三练积累范文、精细提炼、准确点拨的作文教学基本功。
四练分析试题、提炼考点、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基本功。
五练语言表达与文字表达的基本功。
边工作,边学习,边训练。每天做一点儿,久而久之,必有质的飞跃。
我感觉以上这些方面都是我亟需要沉淀的,在如此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内心深处,是否始终对基本功还是保有敬畏之心?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度融合,但仍然还是认同这句话:内容为王,技术为辅。我想大家的内心深处,笔耕不辍的刘恩樵老师无疑是为我们树立起学习的标杆。
又如好的文章暗藏技法,但是又是不露技法,比如科普小品文《看云是天气》,但这篇说明文又是如此兼具科学性的严谨和文学性的生动性,徐徐道来,直铺顺出,妙然天成。
教学案例《看云识天气》第一篇是教学设计,展示教学目标,重难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二是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看得出这篇教学设计是属常规性的,从“导入—检查预习—新授内容(标题和内容、文章顺序、逐段分析)—课堂小结”;思路清晰,由外到内、层次分明,可以说我们基层老师一线教学就是走这种路线,尊重常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真实的,是大多数老师授课的首选,忠实于文本,解读文本;
教学案例《看云识天气》第二篇是教学实录,刘老师这边从以下四个方面“宏观看全篇骨架、中观识段落铺展、近观析层次构造、微观鉴句内逻辑”展开,对课堂教学处理上升为艺术化一个层次,来源于常规教学又略高于常规教学,处理更具艺术化,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路,刘老师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从“宏观重在骨架、中观重在段落、近观重在层次、微观重在鉴句”,从大到小、由表到里,可谓是抽丝剥茧,直入核心本质,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每个角度是独立的又是大框架下一个分支,内容多却不凌乱;课堂中结合学生熟知的演艺明星来分分类,间接引导学生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活学活用,寓教于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