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拾遗】昨天的更文,关于死亡,三千余字,很有些难受。
先说一组数据,经济学人智库发表的《2015年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排名第71。
⊙
世界那么大,每天总有人生来,总有人死去。从前有句话叫做“人生,就是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有了那组数据,大概这句话你知道了,只在中国成立。
诚然,开始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可是这个结局又是谁规定的呢?
你死去她要痛哭流涕,他死去你要难受到不能自已,就算是张三李四,你也要为他伤悲。就像是预设好一样。你最好是茶饭不思,最好是再不问世事,最好是从此生无可恋。你越伤悲,他死去和你哭泣这件事情的正确性就越高。
因为这样,才能够显示出至少你不是个无良之人。
我写出这样的字。
依旧不觉得自己无良。
我过于稚嫩,我知道。所以今天我不敢用拙劣的文笔批判社会,批判人性。你知道,我本质里是在批判的。
医院中每天上演的生离死别我也很难过,明明是陌生人,可能有时候我也会难过到流泪,会的。
再早些时候重病患者在手术车上,医生拿着纸笔询问家属要不要手术,家属不迭地点头:“要要要!不管花多少钱都要!只要能治好!哪怕多活一天也好!”
满含热泪,我好感动,我也流泪,我也为患者担忧祈福。
他们生病了,“如愿以偿”地得到手术得到治疗,感动了家属,感动了医者,感动了旁人。可是,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
在紧要关头,我们都毫不犹豫选择了自己以为的道德至高行为:签字,手术!但是,却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手术的对象是患者啊,我们有询问过他的意愿吗?你确定他们真的是想要接受治疗吗?
我眼见过一些从生死边缘回来的患者,从此过着生活不能自理的生活,整日便只是躺在床上,可能动弹不得,也许可以翻个身。三餐要别人喂,如厕要别人带,散散步真的是奢望。有许多人,手术的过程和术后的生活状态远比这要难熬得多。
活着真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因为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可是如果虽生犹死呢?
你问问他们开心吗?你问问他们想要这个样子吗?
奶奶是在几个月前去世的,在那之前,她已经接受了好几个月的治疗。在医院照顾奶奶时,我亲眼见过她因为什么也做不了发脾气的时候,任性想要扯掉输液管的时候,大声喊着“我不要治疗!我不要住院!我要回去!你们都不听我话!”的时候,以及绝望地躺在床上眼神不知道在哪一声不吭的时候。现在她走了。
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开心的根本是我们自己好不好。如掉的“愿”根本是我们这些所谓的为了他们好的家属好不好!
为了那点所谓的道德绑架,我身为儿子女儿要尽自己最大的孝道,如果生病了都不给爸妈治,别人该怎么说我不孝?况且我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所以我们忽略他们的感受,甚至自以为这是他们想要的,一厢情愿地让他们接受治疗,以满足自己心中那点尽了孝道的自我补偿。
最后当他们死掉的时候,我们感叹:“哎,我已经尽力了。”
⊙
所以在琼瑶阿姨脸书发文倡导自己和丈夫“尊严死”不要“毫无尊严和品质,依靠医疗器械加工活着”的时候,收到了来自万千网友的痛骂。
社会没有那么糟糕,我知道的,我相信的。亲情,友情,一切情感之间,也真的有纯粹相生的存在。有人评论【拾遗】说:“我也想过,将来身患不治之症了,就让生命有尊严地终结这个结果。然后在如何对待父母的时候,我们都沉默了,因为不敢,因为不能。”
我无法对这个做出评判。几千年来约定俗称的中华文化已经是这个样子,在十几亿人的大环境下,孝道就是这样的一种表达,并且成为了一种美德。这里是褒义。
什么时候死亡的权利交给病人本人,什么时候面对死亡我们都能不哭不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