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受
Why(目的和意义):
还记得之前写过我对此次共读活动的期待是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学习底层规律,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当时自我分析在理性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痛点是
1.容易被情绪干扰,特别是负面情绪(对自己一直没有信心)
2.总想面面俱到,顾虑太多,决策时间太长(犹豫不决)
3.理性分析不积极主动,容易直接调用经验系统应付(思考不深)
对于目标的范围是跟着永澄老师共读完《快思慢想》,进度是一二四六共读,三五七自读,目前是共读了3次,才刚刚开始前言,将要耗时大约四个月,质量是能够现场完成每次共读,然后输出文章,提升理解力,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早起+平时的碎片化时间+专门的反思时间),每天起码要3个小时。
现在每天的完成率是75%,基本上可以完成每次共读的笔记(纸质和幕布),但是用作者的话来表达意思,还是做不到。
how(策略和工具):
1. 摸清期待:包括问题和自己想做的事情;
2. 安排重点:接下来一段时间里,有哪些重点事项,提前安排时间;
3. 恢复日常秩序感训练:给出自己的相关标准。
what(路径):
首先完成最低要求:跟上进度,现场听完所有的交流;(一个星期)
其次是完成一般要求:完成阅读笔记,完成必做的作业,并且了解这本书到底讲什么;(三个星期)
然后尽可能的去完成高级要求:了解本书的框架,尽量完成笔记和布置的作业,讲自己的感受和学到的技巧用在生活中;每周写一篇对于共读的感受,包括对书中观点的感受,以及应用一些阅读技巧的感受。(两个月)
最后挑战一下神级要求:高标准完成阅读任务和相关作业,尽可能的尝试书中讲解的阅读方法,掌握书中的框架和知识点,然后完成一个主题阅读,并将主题阅读转换成知识产品。(四个月及以上)
联系自己:
一、 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你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没有边界的能力根本不能称之为“能力” --- 查理芒格
二、 贪多嚼不烂,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三、 焦虑不能解决问题。
焦虑 = 想要自己要不到的事情。
如果焦虑地什么都做不到,那这个“想要”的事情,就不要吧,反正焦虑也做不到。
四、 情绪是发现问题的钥匙,最重要的是想清楚一些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任务,然后找到抓手去推进。
二、作业
1.如果你想逃避,问问自己逃避判断的这个原因是什么
先看逃避定义:躲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人和事物,是趋利避害的体现。
我总是习惯于逃避面对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是不愿见的人。比如这次的作业,昨天早上到现在,已经40个小时了,我还是没有完成作业,我知道自己又开始启动了系统一,在自我逃避困难了。原因是畏难、懒惰,觉得这个星期很累,不愿多思考,想好好休息,想等《如何阅读一本书》《思考,快与慢》等书到了再开始细细回答。背后的逻辑是调用了经验法则,出现了认知上的偏见而出现失误。
2.如果你已经逃避了,你做出逃避的决策的假设是什么?
假设一是我将在书到了之后会去补作业(依然是经验法则)
假设二是本身的拖延习惯,不到最后一刻不做作业。
假设三是逃避让我觉得很安全。
相对的改进策略:
一、一旦出现了逃避情绪,就启动“if……then”模式:if我想逃避,then我就去看书/笔记/导图。
二、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先行动起来再说。
三、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启动系统二。
四、刚好明天目标达成术开始了,可以结合起来。
三、思考题
1、我为什么从来没有放弃“放弃”? 放弃的定义是:做某件事做到一半就不做了。
老师一直强调让我们不要放弃,不让之前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就白费了,从来没有放弃“放弃”也就是一直在坚持,这也是做事情要求边际成本递减的原因吧。
2、我为什么在放水这件事情里从来没有放水?
“放水”一词,最多用在各种比赛中,贬义的成分多,意思就是说:本来有能力赢得比赛,但却因为某种原因,故意不拿出全部实力,让对手获胜。
老师说放水的意思是:降低完成标准。放水可以减少投入,回避痛苦,更快更容易地获得结果和反馈,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体验舒适愉快。
而我们要延迟满足感,要以高标准和高要求来要求自己,进而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明天的改进方案:
1.每天晚上10点半前一定去睡觉。
2.做好第一部分的检视阅读,刻意训练五步法和四问法。
3.笔记继续要改进。
听课笔记:https://mubu.com/doc/grgzwa1AG
纸质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