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为一个育儿类的平台准备稿件,主管非常希望我能就“奥数”这个过气的热门话题给家长一些建议——究竟要不要孩子上奥数班。这个话题热度由来已久,先是上世纪90年代,因为少年天才们的保送加分进入公众视野;后是本世纪初,因为各地严厉打击过度开展的“奥数”教育在网络上热议。近30年的讨论,结果已经很清楚——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甚至是有很大余力的孩子才适合奥数班。
但是,这仅仅是从问题最表面的含义上给出了建议,并没产生实际影响。奥数培训规模看似缩减,实则转入地下,要不要上奥数班对家长们来说仍然是一个纠结的问题。想给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要撕开这个问题的伪装,看看家长究竟在问什么。
“要不要上奥数班”究竟是个什么问题
我们一层一层来看:
教育学、心理学看得很表面,这个问题是问什么样的孩子适合上奥数班,适合就去不适合就不去。
奥数是苏联老大哥搞出来的,说是竞赛,其实就是选拔,筛选有数学天赋的孩子、未来可能在数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才,为这些孩子提供更超前的数学教育,未来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奥数班”的教育是给表现出数学天赋的孩子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所以,适合奥数班的往往是数学学起来轻松愉快,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
孩子如果能快速掌握数学概念、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独特,喜欢在生活中使用数学就说明孩子可能具有不错的数学天赋。对家长来说,如果在生活中观察到孩子能瞬间告诉你哪款打折商品更划算、比收银员算账单还快,用你都想不起的几何定理解决路线问题,嫌弃学校数学课简单,表现出没怎么在数学课业上花时间数学成绩就很好的学神特质,那么就要考虑送孩子去奥数班培优看看。因为学校的数学内容肯定是不够吃的,需要加大投入,别浪费了孩子的天分。
家长可以先选好玩有趣的数学兴趣班,如果表现依然突出,就选择培养更系统难度更高的奥数班。这是这个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法,可是在中国这种困难级的生存模式下,理想常常会被现实这条狗给哔了。
在家长,这个问题很现实,看清之后也只有大写的“心疼”二字。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他们知道奥数这种仅适合小群体的教育并不适合孩子,却不得不送孩子去,这个问题不过是内心纠结焦虑的外化,并不需要答案。因为答案很明确——一定要去。
对家长来说,奥数是刚需,这是我这种没见识的小学究之前所不理解的。奥数和升学挂钩,在大范围地遭受打击后,奥数保送、加分不多见了,对高校录取的影响小了,但是对中小学升学的影响力却仍然不容小觑。原因很奇特,是因为小升初不考试。
小升初不考试本来是想给教育减负,结果让学校和家长都慌了手脚。社会对学校的潜在考核标准是升学率,影响升学率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优秀生源的比例。优秀生源怎么获得?最常见的的做法是考试选拔。不让考试怎么选拔呢?学校就把目光投向了学校以外的选拔考试——各类竞赛,奥数也在其中。
既然学校有要求,家长就要尽可能的满足,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了孩子更好未来。学校和家长的焦虑构成了一个循环,家长投入越多,就对学校的升学率越看中;学校的升学率越被看重,对学生入学的要求就越高,家长的投入也就越多。这循环是良性是恶性不好说,但是双方都被绑架到这个体系中不得解脱。除了有门路的家长,哪个又敢乍着胆子把孩子从这场竞争摘出来,刚需就是这么来的。
奥数在义务教育中的“存在不合理”
奥数这类竞赛的标准就是要淘汰绝大多数,把天赋型的孩子选出来。从考试设计而言,要把有天赋的孩子从能力还不错孩子中筛选出来,题目就是要非常难,最好只有有天赋的孩子能做对,能力中上的孩子都做不出来。天赋何其罕见,同龄人中1%都不到吧,所以奥赛筛选比率极低,干过奥数的人常说大部分人是炮灰。
和高考比较一下就能看出奥赛选拔有多严酷。高考是选拔能力和知识水平适合高等教育的学生,高考大省江苏,2013-2015一本录取率平均在10%左右,山东在16%,上海都达到了20%,这比率比竞赛高多了。从这个角度而言,竞赛的口径比较高考还紧,比高考还要难。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初中是义务教育,不考试的初衷是不加选拔,100%通过。就算是学校想要优秀生源,把竞赛混进选拔标准里也不合适,这已经不是在筛选优秀生源了,而是在筛选天赋生源,太苛刻。
强行奥数的危害
殷殷父母之期,想要孩子拿到的奥赛成绩的家长不在少数。我没有立场评价什么,希望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什么错,把孩子硬生生的送到这种不为升学设计的筛选体系中去,不是父母本意。
但是我必须说现实,家长也看得到的现实——孩子要承受的拔苗助长之苦。最先受伤的是孩子的自信,有奥数班的孩子问家长“爸爸,我是不是智商低”,爸爸瞬间失语,聪明伶俐的女儿不该对自己有这种评价。奥数题目背后往往需要对数学概念的直觉和深层理解,普通的孩子并不是不能完成,只是还不到能完成的时候,思维的发展就像是体能的发展一样需要时间。如果把奥数题比作一个5公斤的重物,普通的孩子5岁时可能还拿不起来,但是15岁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问题了。就算15岁的时候还拿不起来又能怎么样呢?还有工具可以帮忙呀。可深陷竞赛系统的孩子无法理解,一次次地撞在解决不了的题目上,挫败感最后就变成了没有必要的自我怀疑。
对自信的伤害比较明显,而对思维的伤害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如果孩子没有办法理解,没有办法从数学思维中获得乐趣,僵化的记忆可能是孩子解题的唯一方法了。为了完成任务,孩子等着老师告知解决方法,并把方法一步不落的记住,做题的时候再一步不落的重复。这会伤害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可能孩子也很难有打破固有思维框架的勇气了,很难有来一点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欲望了。拔苗助长的不良反应还可能有焦虑、悲观、依赖等等,这些不良反应都可能通过影响人格渗透到孩子的其他行为中去。
请让我说说这个不负责的建议
好了,奥数班的不合理以及危害都说清楚了。可是教育体制不会说改就改,难题摆在家长面前,给孩子提供的是最合适的?还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
选择合适的往往比选择最好的艰难。我们很容易知道哪所学校好,哪个老师好,总有能找到数据、口碑甚至是广告来参考,有明确的途径。可是家长们很难确定什么是合适的,评估孩子的能力并给孩子提供适合其能力的教育方案需要受过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实在是遥远。
家长的选择同时也是个压力事件,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培训机构广告的引导和恐吓,将家长的养育焦虑上升到极点,把奥数班的作用无限放大,似乎没有选好奥数班就没有好学校,没有好学校就没有好未来,孩子很可能就葬送在这一次的选择里了。
家长需要把这种被煽动起来的焦虑放下,仔细看看孩子,仔细想想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这个期望必须要以这种牺牲来换取吗?其实,可以尝试把未来决策者的角色放下,别想着规划孩子的前进路径;尝试从支持者的角度来给孩子提供资源,不做太多限制,以孩子为主来探索路径,我们尽可能的提供资源,提供鼓励和鞭策,谁知道他能在未来的森林里发现什么呢!关键是,家长们,你们有勇气有信心放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