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Ⅱ刻在记忆里的那些年味儿……(附原创插图)

我是70后,我的儿时已经很遥远很遥远了。然而看到“儿时的年味儿”这个话题,那些久远的记忆,一幕幕的便在脑中鲜活了起来;那些浓郁的年味儿,蔓延过漫长的岁月,还是那么让人向往。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吃食很缺,平时几乎都是高粱面玉米面为主食,只有过年,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努力的改善一下生活,于是,大人小孩儿都盼着过年。

年味儿,是从一进腊月门儿就开始闻到了。

1

首先是腊月初一的爆米花。

我们这有腊月初一“咬灾”的说法。初一早晨, 人们把准备好的爆米花或各种炒豆子,放在枕头边,醒了的人不许说话,先“咯吱咯吱”“咯嘣咯嘣”吃几口,说是这样就把一年的灾祸都给咬掉了。在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可都是平时吃不上的零嘴呢。

努力配个图:

腊月初一“咬灾”的爆米花

2

然后就是腊八粥了。

妈妈早早的起床,烧火,用慢火把泡好的各种米各种豆子还有枣一锅熬煮好。大部分粮食是自家田地里打的,一小部分是和邻居交换或买的,总之一家一个样,但都是那么那么香。孩子们哪里还睡得着,闻着香味儿就起来了,守着那锅腊八粥吞咽口水。

上图:

香喷喷的腊八粥

3

接下来就是腊月23的糖瓜儿(麦芽糖,我们也叫丝瓜儿、丝棍棍,一种土法熬制的甜食)了。

“腊月二十三,打发爷爷上了天。”据说这一天灶神要上天汇报,所以人们就供献上糖瓜儿,好让灶神嘴巴吃得甜甜的,上天后只言好事。

上图:

打发灶神上天的糖瓜儿

4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儿就更加浓郁起来了。许多人家开始割肉,炖肉,做丸子,做烧肉…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诱人的香味。

记得有一年自家养的猪没卖,爸爸找了人来家宰杀,肉几乎都卖掉了,头,下水,骨头能卖的也都卖了,最后剩下一些腿骨棒骨什么的,爸爸就柴火大铁锅炖了一大锅。那年头骨头可就是骨头,上面只有零星点儿肉,调料也没有现在丰富,但是那香味儿怎么就那么香呢?! 引得一群小馋虫围在锅边舍不得动地儿。

骨头炖出来,院子里的小孩儿们一人一个,啃、吸、咂摸……一根骨头本就没有多少肉,但我们啃一个多小时都舍不得撒手,最后还要拿斧头砸开骨头,又是吸又是捅的吃里面的骨髓……那味道,唇齿留香至今难忘。

上图,嘿嘿:

难得啃一回骨头

5

年前,妈妈忙活着做各种食物,这也是我们最乐意烧火添柴打水帮忙的时候,看着热气腾腾的白馒头出锅,看着黄澄澄的油糕捏好,看着油汪汪的麻花儿油果儿炸好,还有面叶儿,还有红薯条儿,……一边帮忙一边就嘴里塞一个。

忙忙火火地到了除夕,贴对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那时候没有春节晚会,电视都少有,小孩儿们不睡觉,要“熬年”,怎么熬?小伙伴们聚一起,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捉瞎子(捂一个人眼睛其他人弄出不同的响声走过去叫猜是谁),放鞭炮(那时候舍不得,鞭炮都是拆开来一个一个点着放的)……,院子里玩累了,就钻屋里继续,打扑克,猜谜语,讲笑话……最后不知不觉就歪七竖八倒炕上睡着了……

上个图:

“熬年”(守岁)

6

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在小孩们的期盼中,春节终于来到了。

浓浓的年味儿,除了只有过年才吃得到的那些美味,还有那些只有过年才有的热闹和快乐:包饺子、打扫卫生、写对联贴对联、扎灯笼糊灯笼挂灯笼、串门儿走亲戚拜年、烤“塔塔火”、听“盲人说书”、看“闹票儿”、逛九曲、看社火……

热闹欢腾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过了元宵节。

那时候虽然生活不宽裕,但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好怀念“儿时的年味儿”呀。

最后给大家送上祝福:

图片发自简书App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创 作者.遇见星语 儿时的年味儿浓 8号晚收到”简书活动精选”发来的简信。 ”hey,活动君来助力日更挑战啦,帮...
    遇见星语阅读 1,214评论 18 41
  • 【文】王战东 我的童年是在北方的农村度过的,那里临近内蒙和辽宁,民风民俗既有蒙古族的风俗也有满族的特...
    王战东方阅读 694评论 1 9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过年的起源 春福齐至,年味正浓。 过年...
    爱蹭鞋底的蚂蚁阅读 1,214评论 7 9
  • 高考录取的结果出来了。当初嚷嚷着一定要读英语的我即将开始漫漫日语求学路,当初一心去省外求学的L同学最终要去广州。高...
    晨光_df7e阅读 435评论 0 2
  • 书本里的东西和人们说的话一摸一样。 有的成了穿堂风,有的变成碑上字,难辨是非的,就随它去吧。
    宛芝阅读 2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