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既可以A,也可以-A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
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越外向,越内向

图片发自简书App

越快乐,越悲伤

图片发自简书App

越“好人”,越恐怖

武老师自身的例子阐述了许多中国式好人的现状。
老师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
在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有高道德感,也比较有活力。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做好人反而会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这是自我改变的契机。如果还是没改变,那么到四五十岁时,怨气会凸显在脸上,等到了六七十岁,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着的怨气别人都能直接感觉到,于是更加疏远他们。

这几个标题以及案例都特别极端,让读者印象非常深刻,还同时有身边亲人朋友的代入感。
曾经和弟弟讨论过我和他的状态,进入三十以后,我们都出现了自我怀疑,我们没有成家,在工作的时候总觉得被剥削,被欺负,于是挣扎着去改变。
例如订阅老师的专栏就是改变的契机,因为这些内容让我们更懂自己,你付出得越多,收获肯定就越大。从觉知到改变,虽然经历了很久,比如我将近一年了,弟弟最近的也常常关注专栏的学习,很多概念也让他的内心敞亮了很多,积极改变。我很欣慰,只是他的工作相当忙碌,每次想更深的探讨下去时,总不能深聊更多。
现在我已成家,有一个包容自己的老公,也希望弟弟早点遇到那个合适的她,觉知自己,用关系来疗愈自己,少点抱怨,也对爸妈更加包容一些吧。

Wish you all the be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