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缩减的文字
具体是这样滴(读书笔记)👉可以在书上找到
第七章 全身心倾听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
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
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我的朋友霍利·汉弗里(Holley Humphrey)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哈罗德·库希纳(Harold Kushner)拉比在《当好人遭到了厄运》一书中诉说了他的苦难。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况。对于从事心理咨询或热线服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二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她先猜猜先生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再回去和先生谈。
三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 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 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有时,人们甚至会直接问:“我的意思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简单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的,人们也许期待我们说得具体些。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四保持关注
我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五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 其中一种选择是大声地提出请求。
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