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写于17世纪的五幕喜剧《伪君子》,用客厅剧的方式,讲了一个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入富商奥尔贡家,图其财产,勾引其妻子,差点导致奥尔贡家破人亡的故事。结尾的翻盘得益于国王的英明决断,堪比包公断案,帮助百姓识破了伪善,保住了财产,答尔丢夫被捕入狱,有情人终成眷属。
伪君子剧照
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喜剧大家,莫里哀剧作的结构、技巧成熟自不必多言,而后世人们赞美莫里哀,更多是来自对其喜剧植根于17世纪社会现实“讽刺”品格的珍视,在于对歌德评价其“喜剧接近于悲剧”矛盾内涵的挖掘。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莫里哀讽刺却从不意在变革,他在剧作、剧场里调侃芸芸众生,却时刻忠诚于国王路易十四的统治,将故事走向交由王权做终极决定。
《伪君子》的结尾,不难让我们联想起中国“大团圆”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不久前倪大红主演的《都挺好》,激起了一股对“大团圆”式结局的反感情绪高潮。对“大团圆”的认可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有潜在联系,善恶到头终有报,才子佳人奉旨成婚,但今天,观众往往更倾向于看到“大团圆”之外的其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