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揭示了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对事实做出客观判断的真理。
现在进入资讯信息时代,极大扩展了个人的信息渠道。然而与之伴随而来的是虚假信息和无用信息挤占真实信息渠道,在世俗领域的可以用湮没来形容。
既然如此,那么信息时代的我们,你有几分把握你所了解到的信息能代表事件的大体面貌呢?
大数据时代似乎能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我们看到的大数据结果与我们的生活体验差距不小。譬如网友们经常说给祖国的平均工资拖后腿了。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真相:我们的世界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直观上我们已经体会到个人财富的分层现象,而大家在追求的明星及星二代则代表了名气的分层现象。将来名人界会形成西方式的举荐模式,即通过名人的举荐,后来者才可能进入名人界。除此之外,科技、地区乃至文化的分层会愈加明显。届时,人的视野与生活圈更受钳制。
分层就意味着存在层界,而层界本质上就是信息渠道壁垒。如果没有触角可以帮你延伸入别的分层,那么我们就越来越不可能把握事件的真相,哪怕是想把握大体事实都不太可能。因为核心事实可能已被隐藏或处理过了。
倘若我们身处一个无法把握基本事实的社会,那我们还去追求什么社会公正与进步?身为底层人民,要么逆袭,要么理性化,否则我们终究是洪水中攀附于树叶上的一只蚂蚁而已。
逆袭不是大部分可以实现的,而理性化则人人可以,只要你想。譬如电子产品更新,我们真的有必要频繁更换电子产品吗?你使用了多少电子产品的功能呢?你是怎么忍受一两年性能就会下降的电子产品呢?换成其他物品要是一两年就性能下降你能接受么,或者说性能下降了你就不得不更换吗?仔细思考一下吧。
身处信息化时代,我们没法满足于信息的丰富供给,却反而需要自问我们的信息渠道是否足以让我们知道社会大体上的真实。
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某方面的大概率事实或者基本事实,那么我们怎能做到理性判断。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既没有掌握这方面的大体事实或基本面,那我们千万不要急于下结论,或者在心里形成固定印象,因为这是靠不住的。
我们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是基于方方面面的,就像如果你只知道白,不知道黑,那么你就不能说你了解了一天。夏虫不可语冰,那么所知甚少的我们凭什么觉得自己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呢?
千言万语融汇成一句:你到底有多了解这个世界?被拒绝的李莫愁说天下男人都靠不住,自杀的殷素素说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那么我们该去相信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修正我们的见解,或许才是更理性的方法。
在我不知道世人好恶前,我假定他们都善。我知道这人做了坏事但是不知道他何以要做坏事前,我假定他是出于善心。我知道他做了坏事而且是故意地去害人,我仍假定他只是自误,还有挽救的余地,还需要以善心引导他。他做了做事且已受到了惩戒,我相信他已有改过之心,我应以更加的善意接纳他。直到我确信他不但行过且无改过之心,我才唾弃他。这是善者的待人之道。借鉴过来,我们对这世界的认识也可以秉持善念。在不了解时,从好处考虑。在逐渐了解时,权衡利弊。在深入了解时,宽容以对。直到对之彻底失望时,才奋起变革。
认识决定思想,我们对世界有几分认识,我们才能为世界贡献几分思想。而认识,总在路上,唯有不固封,才能不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