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有三种模式:第一个思考未来,第二个制定计划,第三个评估和比较结果。它们基本上就是瞻前顾后。我们的头脑当中停不下来的语言模式,就是在做这样的三件事情。
人类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是语言的动物,而且我们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想法。可你要知道,当你压抑自己想法的同时,会激起思维和情绪。
这就好像你站在悬崖边,你说“可别过去”,当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的肌肉在往前走,你有一部分肌肉就是想过去,你激起了这样的情绪和思维。然后我们会逐渐地陷入行为倾向和思维陷阱当中,就是你越不想做的那些事情,你越倾向于去做,你会在潜意识当中,不断地去接近那件事情。因为你太在意它,所以你跟它的连接变得很紧密,你会产生语言所带来的行为倾向,同时陷入走不出来的思维陷阱当中。
逃避使得痛苦翻倍,越逃避痛苦,就会使得这个痛苦变得更加强烈。逃避感受阻碍了积极的行动。能够真正为你带来改变的,真正能够让你跟那个痛苦告别的东西是行动,是你去做事。当你越走越远,你才能够跟它分开。
但是因为你不愿意提,你一直回避它。你说“我不是这样的人”,你总是给自己贴上很多的标签,加上很多怪兽在你的身边,这就会阻碍你去做真正有效的行动。所以很多痛苦的人,是一边痛苦,一边反刍,一边让痛苦翻倍,但是他什么都不做。
去行动和做事的前提,是我们能够跟语言解离开。我们不但要去处理正常的痛苦,还要处理那些不在场的痛苦。小狗不会有不在场的痛苦,你不踢它,它就没事了。它只要离开了你,远离了人群,它不在场,它就没有痛苦了。但是我们不在场,我们一样会痛苦。所以要学会丢下那个拔河的绳子,跳下思维的列车。这就是我们说先要跳出头脑,然后融入生活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生活当中忍不住想要控制自己?控制为什么那么诱人?我们之所以要用语言、用思维来调整和控制自己,原因有四个:
第一,我们从小被要求。我记得我小时候只要一哭,就会有人和我讲“男孩子不许哭”。因为被告知“男孩子不许哭”,所以你回避自己的情绪,你从那时候就被人要求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用语言、用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第一个来源。
第二,你从小看到大人似乎都这样,大人似乎都是在控制,在隐忍,在不说,在回避。这是大人给我们造成的一个示范效应。
第三,我们从电视上、从媒体上看到的,似乎能控制的都是成功的人生。比如哪个人今天翻车了,哪个人今天造成了一场车祸现场,我们就觉得完了,失控了。
我们只要看到别人的某些东西失控,就会觉得这个人糟糕了。但是如果那个人假装看起来一切都很好,都罩得住,都在轨道上走,我们就觉得这叫作成功人生。这是媒体带给我们的一种幻象,让我们觉得控制似乎是成功的一部分。
第四,控制还有诱人的原因是,它短期可能会有效。就是我们能够在短期内,控制自己不要发脾气,控制自己忽视那件事,假装忘了它。比如去打一会拳击,去出点汗,去发泄一下,这些东西都能够让我们在短时间之内感受更好。
甚至有一门生意就是发泄屋,让你到一个地方去砸盘子、喝摔碗酒。这样做能够给你带来快乐,或者让你暂时忘却痛苦的事,舒放一下,但是这些感受很快就失效了。
你之前摔一个碗会开心一下,下次可能要摔十个碗才能觉得开心。所以这是第四个原因,控制只是短期看起来有效。做事、解决问题、制造一个东西、卖东西,对外在事物你用控制的方法,用思维的方法是可以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但是对内在却没有用,那该怎么办呢?
这个作者讲,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你要学会不去控制。你现在试着看能不能够勾画出,你愿意尝试着让自己休息一下的方法。
第一,“我愿意接受这种可能性,就是逃避的策略从来都不管用”。
你能不能告诉自己,你现在愿意接受的逃避的策略,是从来都不管用的。
第二,“我对自己一直尽力地艰难地应对痛苦,深表同情”。
你别责怪自己、别骂自己,说“你怎么那么笨,怎么老做那些错事”。我讲这本书不是为了让你们增加内疚感,也不是为了让你们不断自责的。而是你要知道,“我对自己一直尽力地艰难地应对痛苦,深表同情”。这句话好有力量!
然后,“当逃避的方法不管用的时候,我再也不会责备自己”。
这是这个作者说我们应该做的事,把这三件事列出来:我愿意接受逃避无用,我不再责备自己,然后我深表同情。其中,不去控制这件事,就是我经常讲到的最难也最简单的事。
这个世界上所有高级的东西,都有这个特点:最难也最简单。孔夫子说的仁,佛陀说的佛性,老子说的道,这些东西都是最难又最简单。我们演讲的时候说什么状态最好,我说放松最好。放松简单吗?放松难死了!但是放松还难吗?放松不就是什么都不做吗?
所以放下这根绳子,跳下思维的列车,不去想这件事情,不去过度地控制,就是一个最难又最简单的事情。
你要真的愿意做到不去控制,那么不去控制就好了。但是你控制了一辈子,你这一辈子都生活在谨小慎微的控制当中,你生怕各种东西翻车。这就是你觉得自己累的原因。
你首先要学会的事情,叫作接纳和积极,“接受承诺疗法”的第一个就是接纳。这个作者说:
“积极态度和接纳心态意味着你通过感知自己的感觉而对其作出积极的反应,确切地说,就是像伸出手,去感受羊绒毛衣的质地一样,去感知自己的感受。这就意味着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对自己的想法做出积极反应,就好像是在朗诵诗歌时,感受词句的流淌、演员排练台词时感受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一样。
采取积极态度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感觉更好,而是让自己对当下的生命力持有更开放的态度,更好地朝自己重视的方向前进。换个说法吧,采取积极态度的目的就是要更完整地感受涌向自己的所有感觉,甚至——特别是——糟糕的感觉,这样,你才能够更完整地去生活。从本质上来看,采取积极的态度并不是要尽力感觉更好,而是要学会如何感觉更好。”
我们过去听到“积极”,第一反应就是没有负能量、我很坚强、我很健康、我很阳光,其实这就叫作负能量!你不能够把自己假装得没问题,你不能够不去看你生活当中的那些给你带来痛苦的感受。回避的方法只会使得它成为你一个长期强大的压力,导致你不敢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真正的接纳和积极是你去感知它,去感受它。
就像我们在《正念的奇迹》这本书里讲的一样,你的手划破时,你能够问问自己,原来这就是疼的感觉。去感受它才是真正的积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有的人说这不对,我满头都是乌云,我被生活的海浪打得东倒西歪,我怎么才能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你需要换一个视角,可能你不是那个被乌云笼罩的人,你不是那个被海浪打得东倒西歪的人,可能你是那片天空。假如你就是那片天空,天空里边有乌云难道不正常吗?假如你就是那片大海,海里边有海浪难道不正常吗?这就是接纳。
当你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痛苦,接纳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你就变成了那个背景。你的这个“我”变成了天空和大海,而不再是那个被这些情绪打来打去的人。
你要知道,情绪是你的一部分,而不是情绪在打你。如果你把情绪想象成一个外在的怪物,那么这个情绪是你造出来的,你比这个外在的怪物更大!这才是我们说你要能够去接纳和积极的原因。
“那些不给自己的忧虑留有空间的人会很难自控。”这句话就是说,比如有一个人不给自己的忧虑留空间,觉得“我不会生气,我不烦恼,我现在想得特别开”,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其实当一个人跟你整天讲这样的话的时候,一个小火药星就把他点炸了。他就会发怒、发脾气,他根本不会自控,原因是他排斥这一切。等他发作过了之后,他就开始难过、伤心、懊悔。然后再次重复这个过程,说“我没问题、我很阳光、我很积极”。但是真正要发作的时候,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叫作真正的接纳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