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日以继夜》 电影带来的世界62
《日以继夜》(La Nuit Americaine)是由弗朗索瓦·特吕弗执导,1972年11月15日上映的一部法国剧情电影,由让-皮埃尔·利奥德、杰奎琳·比塞特、瓦伦蒂娜·格特斯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电影导演,演员和制作人的故事。说白了,是一部告诉你拍摄电影的全过程的电影,很有趣。当然了,其中也有故事。
本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电影故事
“日以作夜”是一个电影技术术语,意思是指在白天拍摄夜景,本片讲的就是一个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故事。
电影《遇见帕米拉(Meet Pamela)》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摄中,导演Ferrand(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çois Truffaut饰)带着一组工作人员在法国尼斯拍摄这部古装文艺片。他不仅要处理电影拍摄的事情,还要忙于照顾演员们的情绪。其中就有脆弱敏感的男主角Alphonse(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的感情问题,还有精神受挫的女星Julie Baker(杰奎琳•比塞特 Jacqueline Bisset 饰)。演员醉倒在片场;工会人员威胁走人;参与演出的猫咪走位有问题;电影必须赶在保险有效期间内拍完;……拍摄电影时遇到这众多问题,这电影还拍得下去吗?
结果是好的。虽然拍摄的进展不甚顺利,一切看起来如此糟糕,幕前幕后发生了许多事件,但《遇见帕米拉》还是如愿杀青了。本片精彩地以“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一部电影拍摄的过程。
二、关于这部电影
特吕弗在拍摄《日以继夜》之间充分发挥了他对即兴创作的爱好。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不用对台词死记硬背,据说他的演员们也已经习惯了在拍摄前一天晚上才读到台词;其次,那些认识特吕弗的人已经习惯于从跟他的谈话中引用言词;最后,拍摄工作越向前推进,时间与财务方面越紧张,电影的制作就变得越来越即兴化。
《日以继夜》又被翻译成《戏中戏》,有趣的是如果将特吕弗拍摄影片本身也算进去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变成了三个套层空间--拍摄《日以继夜》的特吕弗、拍摄电影的导演、电影故事。因为拍摄期间,特吕弗爱上了扮演茱丽的女主演雅克琳·比塞特(Jacqueline Bisset),显然特吕弗并没有将这段插曲放入故事中,而让比塞特与男主演雷奥发生了一场闪电般的一夜情。电影中的失控是假,而现实中的失控才是真实。现实与电影到底哪个更精彩?
在布努艾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之后拿走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就是特吕弗的这部《日以继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这部电影的原名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美国人经常在大白天利用滤光镜拍夜景,天空透过滤镜呈深兰色。这种在白天而不在晚上拍夜景的方法就叫作:美国之夜。昼夜颠倒的世界一方面是电影再造的梦幻国度,另一方面却是辛苦尴尬的电影工作本身。影片中表现出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棘手的难题,演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经费带来的压力以及拍摄时间的紧迫。
《日以继夜》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部被西方影迷奉为“影迷必看的首选电影”。电影采用“戏中戏”的方法叙事,现在看来这种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值得称道的叙事手法,但剧中人与现实中人命运的交相辉映,还是会让观众感到阵阵内心的悸动。生活本身与电影,说不清谁比谁更加精彩,甚至很多时候他们原本就纠缠在一起。特吕弗,一个在电影滋养下长大的孩子,电影是其一生不离不弃的最好的爱人。在《日以继夜》中,他用这种趣味十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难以言喻的深厚感情。
电影中特吕弗亲自饰演导演本身一角,他对演员说 “电影的情景要比生活美好”,对特吕弗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电影极端迷恋的人,《四百下》之中就布满了童年时期那些关于电影的温暖的记忆,而《日以继夜》中,我们又看到了他对那些温情脉脉的念念不忘--梦中的小男孩到电影院门口偷《公民凯恩》的剧照,选女演员时套用了希区柯克的口气,在电影拍摄期间,导演收到了一个邮包,特吕弗特地把镜头对准了那些书:奥逊·威尔斯,大卫·里恩,弗里兹·朗格,罗西里尼,雅克·里维特,戈达尔,希区柯克……
由于两重空间交错叙事,使得影片与特吕弗以往的片子略微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层层推进高潮迭起的故事,但影片的细节铺陈十分到位,轻松好看,也许正是如此,才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也可能由于同样的原因使特吕弗失去了他的战友伙伴同为新浪潮电影导演的得戈达尔。
三、特吕弗与戈达尔
两人同为《电影手册》的评论员,“新浪潮”电影的主将,曾经惺惺相惜而《日以继夜》上映之后两人公开决裂。戈达尔刻薄的称特吕弗为:“上午的商人,下午的诗人”。
两个人的决裂显得有些突如其来,因为1971年当戈达尔出车祸时,特吕弗还跑去医院探望他,即便是在《日以继夜》中特吕弗也公开向他致敬--《让-吕克·戈达尔》的小书出现的特写镜头中,除此之外特吕弗还不止一次地使用《蔑视》中的经典台词,旅馆女房东受不了剧组人员之间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于是大呼小呵,而台词恰恰来自于《蔑视》:“这是什么电影啊?这到底是个什么行业?我蔑视你们,我蔑视电影!”
一方面戈达尔对特吕弗的创作倾向于好莱坞式的转变流露出不满,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埋怨特吕弗的“不诚实”--在《日以继夜》中,只有特吕弗饰演的导演没有卷入什么桃色事件,而电影之外,特吕弗却实在与女主角产生了恋情。
曾经的亲密伙伴反目成仇,成了短暂“新浪潮”电影运动之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痛。
四、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
1955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演个人第一部动作片《牧羊犬的攻击》。
1959年,凭借自编自导的剧情片《四百击》获得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1966年,执导科幻片《华氏451度》,该片获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1973年,执导剧情片《日以继夜》,该片获得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1979年,执导爱情喜剧片《爱情狂奔》。
1981年,凭借爱情片《最后一班地铁》获得第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导演。
1983年,执导惊悚悬疑片《激烈的周日》,该片获得第3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1984年10月21日,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巴黎附近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