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也在反思着这样一件事:我为什么要写作?我是真正的热爱习作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回忆童年,和我做朋友最多最久的是书。小时候的我完全不是现在长大后的模样,那时的我,性格腼腆,不善言谈,和女生说话也只有那么几个人,更别说借男生一块橡皮或者聊天了,我的脸一定像极了田里熟透的番茄。你估计会觉得我的童年一定是灰色的,像白开水那样的平淡无味吧,但是真的不是哦,原因只有一个,我有一个同样不爱说话、愿意和我随时聊天,告诉我世界的精彩,永远也不会不理我的好朋友--书。最初我认识它的时候,它还是十分高傲的挑剔我不会拼音汉字。后来在老师和妈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拼音,用新华字典查找自己不认识的字,这样,它就开心的接纳了我的申请,和我成为了好朋友。
有了书这个好朋友,我仿佛得到了一个万花筒,看到许多看不到东西,和那些已故的名人亲切的交谈。渐渐的,我的性格也变的更加的温婉,也愿意和他人交谈了,笑容也比之前更多更灿烂了,我想要说好多话,可是不是每次都会有听众的。找不到听众的时候,我会找到我的另一个好朋友--笔记本。把自己的想法统统写下来,不论是开心的还是痛苦的,不论是兴奋的还是惊吓的事情,都一股脑的告诉他,要知道:他可是不会把这些秘密告诉任何人的,是一个绝对可以信任的知心朋友。这就是我最初的写作原因:为了倾诉和保管自己的小秘密。
这样过了两、三年,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需要学习文化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感觉看书的时间一下子被挤压的只剩下之前的一半时间了,到了初中和高中,就更惨了,每天学作业的时间都不够用,更别说看书的时间,几乎是被逐渐的全部压榨干净啊!唯一可以写作的时间大概就是语文考试卷子上的作文题目了吧,命题是出题老师早已既定好的,需要按照考题要求写作,虽然每次都是除了诗歌以外,不限其他题材,好像给了学生很多的自由空间。但是讲真,这段时间除了学校要求阅读的名著以外,看书的数量真的是少之又少。有一个词叫做“厚积薄发”,可是那个时候的我真的是“薄积厚发”,写作的质量自然不高,我开始讨厌写作,虽然仗着自己之前的阅读量,写作分数还是不错的,但我仍然是看见就想远远的逃掉。
现在的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也有几年时间了,在空闲的时间,我会看书,会做笔记,读到精彩的地方,我会用红笔在文字下画线,或者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写读后感。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惯,首先是因为自己喜欢阅读,还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一篇《我的爷爷徐特立》,文章中作者的爷爷--徐特立教育他“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我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写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愉悦的,因为我想要倾诉,而且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奔驰。
后来我参加了橙子学院的码字岛,认识了一大批的同样热爱写作的小伙伴们,我们每天打卡,相互鼓励和监督,这让一个月可能才写一篇自我感受的人的输出量变成了每周最少输出一篇,这大大增加了我写作的信心。我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分享给他人,也喜欢他人分享给我他们的故事。
有句话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一下,就能有两个苹果了。”想想是不是觉得很幸福的一件事呢?我想这大概是我想要写作的原因吧!
码字岛第七篇作业--加油吧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