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教官《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事,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哈哈《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转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品读
这一段,作者首先借空空道人的眼睛再次强调了“我”这部书“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但绝非抨击时政的意思。说到“君仁臣良,父慈子孝”这些伦常所关注的地方时,都是称功颂德,这是其它那些野史不能比的。这部书里虽然也是写情的,但是都是“实录其事”,绝对不像那些才子佳人小说一样淫秽污臭。而且一点也不干涉时事。
作者之所以反复强调这部书不干涉时事,就是为了避免政治麻烦。
其次,“红楼梦”这部书明明是曹雪芹先生的根据自己的半生经历写就的呕心之作,他却把它说成是记在一块石头上的故事由空空道人抄录下来,又由自己增删五次,编成目录,分出章回整理出来的。
这种使自己和自己的作品陌生化的手法是前所未有的,这造成了一种疏离感,隐藏了作者的真实身份,也掩盖了小说一开头就交代的此书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背景。
最值得品读的是:
历史演义小说虽然是历史上实有的事件,但都是作者要么是从史书上看来的,要么是在街头巷尾听来的,更有甚者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绝不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说,历史演义小说是基于史实基础上的虚构,作者是局外旁观人。
而《红楼梦》则是现实基础上的虚构,书里写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包含着作者内在的情感冲动,是自己家庭的巨大变故和世态炎凉所引起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