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99,11-14-4,告子章句上14-4》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今天是丁酉年辛亥月丁巳日,十月初九,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为,读去声。饮食之人,是指专养口腹的人。
上一节,孟子通过栽培劣质木材而指望成功的谬误,通过疾行的狼顾前不顾后的比喻,说明"善养"对于人生的关键性、决定性且不可逆性的深刻影响。分辨轻重,绝不是菜场买菜的斤两之较,而是决定人品高下及人生成败的重大决策。
那么,什么是"善养"已然呼之欲出了。"善养",意味着为人生立一个疆域,拒斥小且贱者,优先大者,聚焦高贵,在此域之内,日进于高明,下学而上达。
昨天新读《传习录》,王阳明的一句话,令我心中为之一凛!那是一段为朱熹先生打抱不平的话。有人批评朱熹专心于"道问学"是支离决裂,不再是儒家诚意正心的学问,王阳明说,这么说是不对的,这个毛病不是朱熹的,而是学朱熹的后世学者的毛病。首先,为什么有这样的批评出来呢?因为朱熹先生"平日汲汲于训解,虽韩文、《楚辞》、《阴符》、《参同》之属,亦必与之注释考辩,而论者遂疑其玩物"。铛~~~脑中那一声巨锣又在耳边敲响了!"玩物"二字,何其惊心!
其实,朱熹先生是深谙并践行孟子的"善养之道"的人,他不仅用功深,而且功力大,所以成一代宗师,虽然所涉庞大而复杂,却没有偏离轨道。倒是后世学朱子的人,功夫不到位,一味地求多求全,"求之愈繁而失之愈远",终其一生之力,吃尽苦头却终无入道,就是支离,才是玩物。
言归正传。
这一节,是一整段的反问句式,若要领会文义,就要再往更深一个层次追问和思考下去,最终得出的结论才能够揭示真义。由此可见,这一节必然是有嚼头的。
通过上一节养木和养指之人的弊病,可知要立志养身,必要养其贵且大的,什么是贵且大的身呢?心志。
孟子说,至于饮食之人,被饥渴的感官所困,也就是遮蔽,一心追求餍足,这样的人,必然被人鄙视,因为他专门讲究吃喝,专心养口腹之小体,丢掉了心志这个大体,自己把自己弄到可贱的地步,所以人们才会跟着鄙视他。
但不是说吃喝是不应该的啊!
拿不吃不喝当作神通的,又是索隐行怪的把戏。
吃喝是正当的。
而且应当是幸福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甘其食,美其服,任其俗"是真至圣贤的生活方式。
吃喝是天性,更是天理。不吃不喝才是歪理,更是邪理。
如果食其所当食,饮其所当饮,不要过分,不要贪吃贪喝,不要变态嗜好,不至于以小害大,以贱害贵,那么,吃喝不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而且是不仅仅关涉到保养一尺一寸的肌肤的小事了。站在这个意义上再看吃喝,哪里有可贱之处了!
孟子批评的不是吃喝,而是醉心于吃喝的人,这样的人,很少能做到不迷失,终归于玩物之中,丧失心志大体。为小体而丧失大体,就贱了。
吃饭是必须考虑的,但同时,心志必须优先且聚焦,只有如此,方能成其大体。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