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年,汉章帝在洛阳的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大型学术会议,参会的除了儒学名家和朝廷官员,还有地方各郡的饱学之士。这场会议开了好几个月,办了两件大事。
一是对流行的儒学观点做了盘点和统一,把它们整合成了一套旨在维护皇权,促进稳定的系统理论。
像我们熟悉的“三纲五常”,就是在这次白虎观会议上,被拓展成严丝合缝的理论的。
按照这套理论,孝顺父母和忠于皇帝,在精神内核上是完全一致的。
这就把公德和私德统一了起来,防止有人打着儒学旗号,质疑皇权的正当性。
另外,白虎观会议还统一了对谶纬之学的解释。
以后,不是所有人都能拿“灾异”和“祥瑞”随便说事了;
它们只能由朝廷按照标准版本,做出诠释。
会议形成的结论,由汉章帝亲自过目,再编成《白虎通》一书,在全国广为传播。
《白虎通》堪称“礼教中国的基本法”。
它在意识形态上,把儒学和皇权嫁接在了一起,使儒家礼教成为帝国的精神内核,影响了之后上千年的历史。
但光有这套理论还不够,还得让儒生看到:
熟读经典,能帮助他们出仕为官,登堂入室,他们才会有动力践行和传播儒学。
因此,东汉王朝把儒学变成了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
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在中央和地方实行征辟、察举两种选官制度。
这两种制度,决定权把持在高官和望族手里,倾向性非常强。
不过,从东汉第八位皇帝汉顺帝开始,征辟和察举加入了考试环节,考的就是儒家经典和文字功夫。
另外,朝廷还规定:
只有年满40岁才能被举为孝廉。
这意味着,即使是地方望族的子弟,也必须沉潜多年,熟读儒学典籍,对礼教了然在心,才能出仕。
另外,汉顺帝还在首都洛阳重建了太学,作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专门培养后备官员。
太学每两年举办一次“明经”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授官,名气大的还会被高官延揽,成为他们的僚属。
当时,不光平民家庭的才俊能靠奖学金入读太学,全国中级以上官员的子弟,都必须强制入学。
洛阳太学最鼎盛的时候,居然有3万多名学生。
他们每天点评时局,憧憬着自己未来的前程,是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
只有到了东汉这一朝,熟读经典的“士”和出将入相的“大夫”才真正挂上了钩,形成了士大夫这个新阶层。
士大夫奉儒学为圭臬,为皇权服务;
皇帝也必须尊崇儒学,按照儒家礼教行事,才能赢得士大夫的尊重。
困扰东汉王朝的王莽幽灵,经过这一番操作,好像终于被驱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