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
在这部票房3天破亿的《北京遇上西雅图2》里,情节推动到娇爷说:“我想我可能喜欢上你。”我脑子闪现了这首宋词。座位旁一位陌生的女生在两位爷爷奶奶结婚旁白的时候就开始啜泣。
出影院后,我心里默默下了结语。这注定是一部女生一片哭倒而大部分男生睡着的电影。人群中有人喧嚣要去买电影中的《查令十字街84号》。但我看到,仿佛是遥远的自己。
08年我买了《查令十字街84号》并且疯狂痴迷上这种已书会友的方式。我渴望身边有和我一样喜欢齐头式公文书写格式的姑娘,她最好爱圆体,因为至今觉得宋体是字体中最不耐看的设计。那时候,《查令十字街84号》还只是大城市书城里的角落,或许现在已经被摆上畅销书榜了吧。人心有种奇怪的癖好,说白了有些书自己看,也想证明书里独有的价值,但一旦火了以后,被证实了,却又暗自神伤,感觉被大众戏剧化了一场。感觉人群被投了魅惑之术。于是,反而对书嫌弃了起来。
8年过去了,我也谈过姑娘。人们总会遇到一段自认为刻骨铭心的爱情,然后在城市中的孤独寻找新的慰藉。有时候,我会像李志唱的那样想,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因为成长,因为孤独,因为时光是留不住的,就想这每天的黄昏,就算门重重掩上,你依然无法把它关在门外。
一个互联网人,每天埋头在微信里,仿佛这个世界结了一个网,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弱连接,都是世界的小节点,于是潜意识里渴望有一种强有力的撞击,这种撞击源于与世界的令一个节点在情感上的拼命来回拉扯,甚至惊扰了熟睡的周边世界。而爱情总会是年轻人最易上道的情愫之一。一旦一种可视的介质出现,变引起强烈的化学反应,它帮你释放了泪腺积累已久的孤独。但落幕之后,买了书之后,这个世界于你,还是孤独吗?
《查令十字街84号》给了当代人太多的慰藉,但作为读了这书三遍的人,我敢保证,并不会有太多买了这本书的人,能耐下性子把它读完。因为电影给你瞬时的内心冲击已然结束,书中从絮絮叨叨的买书送当地火腿开始,生活化的书信对话说不准还没你每天工作中遇到的新鲜事来的有趣。只是,这本书,或许只是爱情的一种译法。走出影院那一刻,房价依旧在涨,等待的人依旧在等待。
但凡有些崇洋之素的场景,总会叫一些人津津乐道。古人用手绢写诗赋词,战争年代千里送情书,都是爱。画面感不弱于当代书信往来。书,并非唯一的爱情译法。每一对情侣都有着其特有的爱情译法,如果我们随机采访路人百名,会有一百个答案。单身的人,出现爱人概率的介质也不一样,有些是工作关系的微妙上升,有些是一杯洒在身上的咖啡...
四年前,我在一门课外外语课上,老师要求每一个人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写一个小 section,大家分享。我和一位来自香港的女孩同样都选了《诺丁山》,我们甚至课后互接了主题曲里《she》的每一句歌词,但至今,这个女孩却依然是我的一个好朋友,远飘英国留学。
爱情、友情,在某些时刻,总会有自然而然的介质出现,并非刻意安排,也非偶然为之。无需因为一部电影而疯狂买一本书去慰藉内心的孤独。本质上,学会享受孤独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让你在一些时刻懂得自我欣赏,学会善良。特别喜欢蒋勋在《孤独六讲》里面一再诠释的,孤独也是美学中的一部分。
与其在到处导流的陌生人社交软件里寻求一种所谓偶然,不如提升自己筛选信息和辩证的能力,看清楚,一部火爆电影带给你的,或许一场戏曲、一场歌剧、一次后摇的live show,同样给你一致的内心释放。释放以后,冷静了,继续享受孤独生活,即便你有伴侣,保持自我一份价值观,其实更重要。
作为一名男生,我同样敬佩这汤唯并奉之为女神。或许每一次她主演的电影票房大涨,她个人的故事也会被大街小巷般作为鸡汤圣经一样在圈子里流传。即便你不去转发那些信息,却也会点开链接,看完一阵唏嘘,但其实我们仔细去生活里发现,有很多人一样很坚强,有些用信仰坚守岗位,有些在资本寒冬中认真创业,就作为最后作为结语,奥黛丽赫本这样的女神,在我们平常世界也会有。获悉并非天生丽质,但他们懂得在孤独中思考、等待和爱自己。互联网产品圈也有这样的角。
她们学会定义人生,一样在人前分享思考的产品心得,人后静静享受孤独。
最后,上次被首页推荐以后,发现我还是学不会好的总结,所以读者喜欢,就扫码关注Jasee微信公众号嘛,人生嘛,除了孤独,也是要交流的^_^
对了,土豪记得请我喝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