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贾乃亮针对出轨风波,发表微博长文回应。文章最后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能让我们私下处理这些事情。很明显,大家的同情泛滥,让当事人觉得压力山大。
我们总是不由的去同情身边的人,有时候同情能拉近朋友的距离,可有些同情却让朋友之间互生龃龉,甚至反目成仇。
亚当斯密、叔本华、孟子的普遍观点,是从同情的本质属性去理解,即--每个人无论有多自私,但是都会不自觉的去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
而尼采的观点是从同情的关系属性上去理解。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这是损害当事人的尊严最直接的手段。
前几年的《甄嬛传》里,我对安陵容这个反派,印象特别深刻。她出身不如甄嬛,但是她很努力,通晓歌舞,也擅长香包和刺绣,为人也算是谨小慎微。她的黑化有多种原因,但是甄嬛经常那种不经意间的同情,总是无意刺激了她弱小卑微的内心……
《离婚律师》刚开始的剧情就是池海东发现老婆出轨。在他决定离婚之后,他宁愿让所有人都认为是自己出轨而净身出户,也不愿把老婆出轨的事情让大家都知道。在他看来,宁愿被身边所有的朋友愤怒的指着其鼻子骂作“当代陈世美”,也不愿看到大家同情的眼光走过来跟他说“想开一点,都会过去的”。确实,他很强大,强大到不需要人同情。但是也没强大到无视别人的同情。然而,大部分人都没有特别强大,因此我们的“同情”可能会伤人。
我们身边的朋友,有些人处于需要别人的同情和关爱,有些人宁愿被漠视也不愿被同情。
几乎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被同情。
相对来讲,我认为茨威格先生对于“同情”的描述更加贴切一些。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茨威格
前者更多的是无关痛痒的关心,然后就立刻抽身离去;后者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给予更多地尊重!
或许同情本身并不是支持,而尊重却是力量!
看到身边的人有些遭遇,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唐突的同情,会刻意的放大那个遭遇,对当事人来讲,反而是一种莫名的压力,会激发他的脆弱。
作为一个旁观者,朋友遭遇低谷的时候,我觉得尊重他会让他感受到更暖的力量。我们的尊重,会让他更快的站起来。也有可能未来我们遭遇低谷的时候,他的经历会成为我们孤独无助时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