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思政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结合了历史故事、新时代精神、地域特色等元素的“思政大餐”。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提出“六要”“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2022年3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政课发生的变化也来源于每个思政课教师的努力,“六要”“八个相统一”言简意赅,深刻精辟,是上好思政课的方向和思政课教师的遵循。
那么思政课教师要可信、可敬、可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亲近?这就是“六要”标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就要懂得学生,赢得信任,利用课前、课间和课后的所有机会走近学生,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譬如,思政课容易给学生形成说教的印象,那我们就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既是对学生听课情况的检查,也把笑容和期待、鼓励、信任的眼神传递给更多的同学,还可以随时请身边的同学参与,很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老师用亲和的魅力、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思政课才更有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要乐为、敢为、有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树立了“乐为”的思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自然显现,对学生也起表率作用。“乐为”表现为“在马言马”,有立场有能力。要按照“六要”标准去做,把思政课当成一番事业、一种情怀、一个理想,就会去啃难啃的骨头。理论之所以难讲,学生之所以听不懂,是因为书面的理论语言没有转换为大众化语言,备课的意义在于钻研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掰开了揉碎了,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这是一个艰苦的再加工的过程。
如何在今后工作中上好思政课,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从讲政治的高度,让学生深刻理解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改革发展的生力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从国家发展角度看,思政课是培养爱党人士。
从世界竞争角度,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与日俱增,国际意识形态领域较量愈加激烈,思政课是引导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教育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言行中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不容小觑,严格落实好思政课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使命。首先要信仰坚定,要不断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其次,要学识渊博,思政课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心理等方方面面,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在讲台上才能真正讲得理直气壮,思政课的教学也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不断夯实理论功底。
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育人质量。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让学生自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思政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首先,思政课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地区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在教材中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增强课堂吸引力。其次,要做到教与学双向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要灵活运用讨论式、辩论式、专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再次,适当增加情境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活动,例如智力竞赛、猜谜语、角色扮演、热点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真切的去体验、去感悟课程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育人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活动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悟出其中道理,可利用本地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革命遗址等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教育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潜力,开展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把所学知识融入实践中。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青少年理想信念的引路人,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在实际行动中肩负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使命担当,要矢志不渝的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