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来洪江
这次是笔者第三次到洪江村调研了。洪江村四面环山,中间有一片坝区,呈南北走向,村寨基本上分布于此坝区。2018年以来,陆续有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入驻到村子里面;艺术家们大都来自北上广等大都市,在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大城市里,他们拥有自己的圈子,也拥有自己的财富。
从自然山水来说,距离洪江村几公里之外的小七孔景区,人称地球绿宝石,自然山水比洪江村好的太多;从交通条件来说,由洪江村到最近的朝阳镇需要半小时的车程,沿途都是5米左右宽的曲折山路,交通条件算不上便利;从经济基础来看,洪江村刚刚完成脱贫,许多村民在外务工,留在村内的村民种植水稻、百香果、灵芝等农作物,基本是处于解决温饱的水平上。那为何他们选择到一个刚刚脱贫的洪江村呢?至少,从上述的分析中,找不到答案。
笔者要说明下,艺术家指的是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作品的人们,不是那些一天到晚在作秀的“所谓演员”。
笔者尝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摩艺术家们的内心。
在笔者看来,大多数艺术家是“孤独的”;“孤独的”根源来自于内心,是天生的。艺术家往往在某个领域或者几个领域具有超出常人的认识,对美学、对颜色搭配、对造型、对建筑等方面有自己执着的追求,并且花费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去钻研,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他们与身边人的交流少、与社会大众生活接触少,慢慢的,大众的认识里面就是:艺术家孤僻,奇怪。这次洪江村调研,在与一位国内知名画家交谈中,笔者明白了艺术家大都“飘逸长发”的原因,他说,去理发时候,任由理发师折腾头发,特别的浪费时间,于是他都是去一次理发,就把头发剪得短短的,那么待头发变长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孤独的”艺术家会寻找心灵的归宿,而心灵的归宿也需要一个物理的承载。洪江村,没有大马路、没有大高楼、没有大人潮,但这里有杆栏式老房屋、有多民族文化、有适合隐逸的清幽环境,我想这些就是艺术家想要的。在艺术家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当地村民利用灵巧双手让杆栏式老房子焕发了新的活力;有的老房子翻新过程花费时间很长,一年两年甚至是更长,因为它的主人还未想好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它穿上新的“衣裳”,因为它是一个作品。在新的老房子内,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会客待友,应该就是他们追求的生活。
入驻洪江村的艺术家们都有乡土情怀,愿意把自己当作村子的一份子,也愿意与村民拥有更多的互动。
笔者了解到,已入驻的艺术家中,有的艺术家亲自教洪江村的孩子写诗歌,孩子们写诗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有的艺术家带着洪江村的孩子们踢足球,他们一起踢球的照片还出现在了纽约时代广场;还有的艺术家,他把在洪江村创作的艺术作品拿到欧洲去参展,得到国外人士的好评,也为洪江村做了很好的宣传。艺术家入驻洪江村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他们在洪江村的故事很多,而且,现在的每天都还有新的故事发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艺术家也有他们的圈子。据艺术家说,随着洪江故事的不断发酵,在北京的艺术圈内,洪江村的名气越来越大;现在,常常有艺术家进村“考察”,愿意入驻洪江村的艺术家人数也在增多。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洪江国际艺术村的“上半场”是成功的,艺术家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但是,洪江国际艺术村的“下半场”绝对不好对付,因为在有些人眼中,你的“桃花源”就是他的“摇钱树”;政府、艺术家及村民三方还需要加强配合,鼎力协助,呵护好洪江村这个冉冉升起的“艺术村之星”。
让艺术改变农村,让农村成为艺术。
(喜欢笔者的朋友,也可以到微信搜索“跃哥说GIS”,更多文章和视频与你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