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去华师大参加了暑期课,见到里面其中的一位老师,李欣然,看到他真是让我感慨万千。他的cv算是我理想中的,在所谓金字塔尖,真正顺利成章走出来的。他的经历又让我回想到许多过去自己走过的路,还有同辈们还在走的路。
做学术尤其是数学这些相关的这些学科,就像是在过筛子。从小学开始竞赛培训,参加奥赛;初高中继续全国数学联赛,挑出来CMO,IMO的顶尖人物;之后进入北大数院,参加丘赛;在之后胜出者再到top藤校直博。。。如此 便是一条龙了。。。李欣然的恰是按着这路终究一直走了下去,丘赛中拿了许宝禄金奖,后来又跟了rubin和刘军,做完postdoc,又拿了AP。。。
高中做数竞的那些日子和结果,一方面学到了见识到了很多,一方面也很清楚的认识自己不会在pure或者是theory这条路上走下去。大学便选了统计,还是经济学院下属的。很多时候想想自己和最终那些真正一步步走到塔尖的人,差的太多。一方面是能力因素,更多的还是一路上积攒的平台和资源。因此,总是不对自己日后的学术抱有什么期望。甚至冒出念头,随便一所大学,只要当个老师,剩下的日子就是完全的家庭主妇职责,生娃养娃。可是自己心里又明白,倘使这样过一辈子,岂不是虚度了几十年的光阴。
人总还是在往上看的,走到统计博士此处,但再往回头看一看。当年一起学数竞的小伙伴们,又有几个最终还在这条路上走呢?大半早已去了其他的cs或者其他工科。
说回金字塔这条路,在路上走的顺利的胜出者,是很少有退出这条路的想法的。但在大多数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总是走的顺顺利利呢?就像高中的一场竞赛,归根到底只是一场考试的结果,但是在内心上附加的,却是加在自己身上的条框。诸如,没有天分,不擅长考试,不够勤奋,未来不适合数学到道路,最终的人生就是大众眼中的狭隘的不平等的女性社会形象。。。这考试的结果太重了!
结果和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自己的真实能力,可事实上,人们总是赋予结果更为广泛的,甚至是过头的内心含义。人总是依靠一个个结果来不断改变期望。对于附加于他人身上的期望,很多时候会被印证,很多时候也不会。但对于付诸在自己内心上的期望和框架,却很容易影响最后自己的行事结果。就像我提到的这条路,很多人,走着走着换了一条路,自己回想,多少是现实意义上的阻拦,多少又是自己在心里上的阻拦呢?
今晚收到朋友发来的cv,一个复旦毕业的phd拿了duke的ap。真可谓强矣!跳出平台这种事情或许在外人眼里看的是能力强悍,自然而然。但对于个人,实际上则是要突破自己给自己定下的内心的框架。。。很多事情终当不应该因为,一场考试,一次选择,一个失败,甚至是长长久久的阻挠和否定,而最终在内心上烙下印记。
人生大事如此,小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