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4条《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这又是一个长篇文章,我读了三遍,写一遍笔记,才略通其中的文意。实际上,这篇文章是上篇建议的姊妹篇。苏霍虽是针对小学生提出的学习愿望,但对我们初中教学而言,仍具借鉴意义。
我很欣赏文中提到的一种学习现象:儿童经历了思考的考验,具有了自尊感,怀着自豪而欢乐的心情回顾走过的道路,能够对自己说 “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我们儿时是不也具有这样的学习意愿和自信?我们现在也正期望出现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还很赞赏苏霍在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教育观点: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是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求有巨大的耐心和对儿童的创造力充满信心的啊。前者的现象,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教学效果;后者的观点,是苏霍教给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习的一种价值观。其实真正的因果关系是,先有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后有学生热情的学习效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苏霍给我们的建议是这样的:
首先是一个总建议: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因为,在苏霍看来,“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我想,这个建议既有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的指导意见,也有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指引,还有对学生经历思考、体验成功的自尊感的认识,所有这些方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苏霍所言的“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 。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再看几个具体的方法策略,我将其分成以下四个方面:
在学校层面,开设“思维课”。
苏霍说,“我们对儿童进行一种被称为‘思维课’的特别活动。这种活动,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 。他们的做法是,“我们带领孩子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极其多种多样的细微差别和各方各面。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观察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确实,苏霍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了带领学生观察花园、树林、湖岸、田野,描写观察到的各种景象,描述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细微不同,甚至是非常注重关键词的描述。当时我还片面地以为是为训练写作而开展的观察活动,现在看来,写作仅是一个切入点,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还包含写生作画),会运用逻辑关系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应该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思维素养,也就是我们教育学生常讲的“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关于“思维课”的概念,苏霍最早是在第34条《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能力》中提到的,他当时给思维课下的定义是: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这样,前后一联系,我发现“思维课”不单是一节课堂,而是一次培养思维的体验活动。由此,我想到了现在提倡的“游学”“研学”活动,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在观摩生产体验中,在远足拉练中,在社区探究阅历中,都是要带着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结束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或“考察报告”就是思维课的最大成果。关于思维课的作用,在苏霍看来,思维课的教育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使知识得到经常不断的运用,或者说“把知识能够灵活周转”。回想孔子2500年前的周游列国,他和弟子的言论结果汇总成了《论语》,这不就是在论证事物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嘛。
在教师层面,教会学生读书。
苏霍说,“我们教给儿童观察自然界,是为了教会他读书”。观察自然,感知现象,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再到书本中去查阅知识,拓展眼界,获得的又是间接经验,再观察再读书,……学生就会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我又想起了苏霍的一句话叫做“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这大概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关于阅读的重要意义,朱永新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阅读是要伴随人一生的。关于读书的急迫性,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苏霍对读书的理解是,“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的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才能确立起来。”他认为,学生的独立阅读很重要,但要给学生提供能影响学生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250本“童年阅读书目”,让这些书籍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引导学生会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这就像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唤醒。这种做法同我们现在给学生也有一个课外推荐阅读书目的做法是类似的,比如初一有《童年》《爱的教育》《朝花夕拾》《繁星春水》等名篇作品,初二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西游记》等小说作品,初三有《海底两万里》《名人传》《培根随笔》等国外作品,初四有《格列夫游记》等佳作。我校语文教师经常组织多种活动引领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比如班级评选“读书达人”,级部读书演讲活动,全校读书诵读比赛等,推动了学生读书活动。苏霍对读书的意义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正因为如此,他认为,读书的作用是,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在学生层面,学会创作活动。
苏霍非常强调学生阅读之后的表达,他说,“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述一些使他感到激动的事情,会使他要在智力上变得更丰富的志向确立起来;他给别人讲述的思想越多,他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 。这点与我校四人合作小组的相互帮扶特点也是一致的,1号、2号学生要讲给4号、3号学生听,4号、3号学生要复述给1号、2号学生听,学会了再讲出来,他理解的就会更透彻,学习愿望就会被激发。我认为,表达是一种低层次的创作,真正的创作是语言的创作和工具的制作。在语言创作方面,苏霍是通过晨会,让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故事和诗歌,让他们艺术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感到有趣、惊奇和激动的事物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前面提到文科学习的五个工具“听、说、读、写、表”中的“写”和“表”;在制作工具方面,苏霍是通过设置“实验室之角”(详见第22条《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诸如“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等,吸引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参与学科学习和工具制作,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自豪感,保持学生的学习愿望。如果学生在创作中有困难,那么教师是要做示范引路的,要做“下水文”和“模型设计引路”的,目的就是把教师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在他们的智慧和心灵中激发所需要的意向。关于创作的重要意义,苏霍是这样描述的,“创作是独立思维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认识到自己思考的欢乐,体验到一个创作者的精神上的满足”。有个成语叫做“踌躇满志”,说明这种“满足”就是保持了一种学习愿望。
在情感层面,培养学习自尊感。
苏霍说,“学习的愿望,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因此,“培养自豪感也就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并且这种自豪感还必须是学生经过自我思考的考验得来的,付出之后的收获才显得弥足珍贵,学生个人才会有自豪感和成就感。文中记录了一个叫尤拉的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成长过程,在教师的耐心辅导下,当学生思路一断的时候,教师就及时点拨接通,几经反复,终于取得了成功。这样的学生苏霍还介绍过数学课上的费佳(见第6条)、俄语课上的尼古拉(见第53条),都是教师及时关照和个别指导,才逐渐有了学习愿望,一点一点走向进步的。苏霍对此的评价是,“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作业的欢乐,才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魏书生、李镇西也是很注重情感自尊教育的,他们在报告中都是提过这方面的事例的。我记得,李镇西针对全体学生提过“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情感关照,他的学生获得了音乐方面的国际大奖,他说“那是他的天赋,说明他是一个对音乐有用的人”,他的学生开公交车,他说“他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侄儿学习成绩考高中不把握,结果考上了中专护校的男护士,他还是说“他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句 “他是对社会有用的人”,照应了学生的情感,保护了学生自尊,留住了学生的学习愿望。针对学困生的态度,反思我们自己的一些做法,恐怕是不合适的。
记得2011年12月9日,我读过中国教育报程红兵的一篇《文化缺失会导致课堂异化》的文章,他提到了“有文化的课堂”概念,他说,“有文化的课堂,是目中有人、有学生的课堂。有文化的课堂,是为了学生成长的教学。有文化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的幸福度高。有文化的课堂是让学生学习增值的课堂,既有数量值,让学生学到一定数量的知识与技能,更有意义值,让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既有方法值,让学生掌握会学习的方法,更有动力值,让学生产生想学习的愿望,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有文化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是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
以上我梳理提炼的保持学生学习愿望的四个方面,往高处说,也应该是向着“有文化的课堂”去努力的。
程红兵在其文章最后说,钱理群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的课堂: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这些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
这是最好的学习愿望的引路人,这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目标意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妨让我们就先从学生的“这是我找到的,这是我发现的”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