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人通过阅读学习新的知识。然而很多人每天不少碎片时间都在花在了看公众号文章、看网站新闻、甚至是看纸质书,依然有人困惑“为什么我明明看了很多书,怎么还是没有懂很多?”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能够引起思考的,就算是学习),思考发生在大脑后,大脑就会进行保存,这种保存是浅层的保存,之后我们去实践了,浅层的保存才能变成深层保存,并且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保存的内容。新的知识与你大脑中旧的知识相互交互,两者融合,最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每个人阅读的习惯尽不相同,但是阅读的目的却大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为了获取资讯而读。比如看一下娱乐八卦杂志,了解娱乐圈小鲜肉最近拍了什么新电影,或者
看一下网上的时事新闻,看看奥运会哪些项目拿了金牌,资讯类的阅读只需要读一些看得懂的、不需要费劲理解分析的东西。另外一个稍微高级一点的,是为了求得理解而读,甚至是启发式阅读,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以外,还要明白他的深层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标题中所说的“读懂一本书”,很明显并不是想让你获得一点点无需理解的资讯,而是与作者思想交流碰撞的深层意思。
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阅读目的,因此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法:
1、普通读书法:知道是什么——被动接纳——归纳记忆——知道了,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2、高阶读书法:知道是什么——主动探索——分析和练习——顿觉动力大进(大脑练习册)
而这里的高阶读书法,就是这篇文章想说的:读懂一本书(精读一本书)。
如果你对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精读就是特别追求理解。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需要咀嚼和消化的。”精读就是咀嚼和消化一本书。
1、提问
同样是看一本书,没有带问题的人的想法是:大家都在看,所以我也看一下吧;书店打折了,买200减100,买一本看一下吧;突然看见书名很有感觉,打开看看……
而带着问题的人的想法是:这本书说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讲,讲得对不对,原因是什么?
同样一本书,同样是看了一小时,不同的人就用不同的效果。有的人看了等于白看,有的人看了有所收获。
在课堂中,老师很喜欢、也很习惯用举手提问的方法。因为老师们深知,人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促使我们对已有知识、新学知识的梳理和反思。
所以当我们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1、看这本书前,我已经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
2、看完这本书后,我又学到哪些新的知识?
3、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我可以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的?
4、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值得我长期去探索?
你要学会带着主动目的,带着主动的方式问自己,给自己出题,对自己考核。在社会中、在职场上,你不可能像在学校里,有老师,有考试,帮助你,督促你了。你还需要自己回答,找到答案。但是别去纠结答案对错,在人生每一个阶段你都会有自己认为对的答案。
2、拆解
拿到一本书,随手翻翻,看一下目录、前序、导读,拟出大纲,尝试叙述大意,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不妨拿出你的笔和纸,看着目录,跟着作者的想法,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会有助于你掌握全书的架构。
有了整体的结构,接着就找出重点的章节(或者是你希望重点研究的章节),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是怎么按照顺序构成现在这个架构的。就像是看见一栋房子,试着想一下,建这样的房子,需要怎么的基地、怎样的桩柱,每一个部分都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一个重要部分都是独立的,却能看见它们之间的联系。
3、整合
之后便尝试重点画出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将所有内容串联起来。一旦找到了关键词,就好像与作者达成了共识,找到了文章的主旨,而这些关键词也会很神奇地引导你去看到一些值得注意的句子。不过注意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以及时空背景,把握关键词的具体意思。
关键词往往使得整本书变得活跃、鲜明起来。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全书的基本论述。这么说来,只要记住简单几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轻松复述整本书的内容了。记住,是用自己的话来说,用不同的语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是检验你是否真正懂一个句子的最佳方法。好吧,我承认我正在用这个方法写作呢。哈哈。不知不觉我也快完成一整篇文章了哦。
还有另外一个检验方法,就是看你能不能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或与主旨有某种关系的经验。如果没办法的话,你可能要怀疑自己其实并不懂这个句子。
有句话这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体会一下这句话,别偷懒了,静下心来,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