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作者是阿里安,一位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希腊人。当时希腊已经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希腊化的塞琉古和托勒密也受到来自罗马的强大压力。作为一个亡国人,回想继往同胞的伟业,心生感触,因此不免有夸大嫌疑。亚历山大其人其事早已经是妇孺皆知了,他创建的亚欧帝国,极大的传播了希腊化文化,推动了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我只想聊聊亚历山大的一些闪光点,正是这些时刻给了我思考。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生与死是最大的闪光点。生,蕴含着先辈的经验,潜在着成长,是一种运动的美;而死,他戛然而止了,运动到了终点,过往成云烟,事迹成故事。终结是终点但并非结局。终点是客观地,结局是主观的。从生死的角度看,不存在结局。
亚历山大不是在马其顿的草原上长大的,他从小便被父亲腓力二世放到繁华的底比斯,接受希腊文化的熏陶。腓力二世加强了皇权、用武力征服了视马其顿为草莽的众希腊城邦,他向往希腊的悲剧和荷马的诗歌之美,雅典、底比斯、科林斯等城邦物质的富庶也吸引、激励着他和他的民族。希腊城邦的民众对这个军事强人又是如何看待的了?是充满了鄙夷不屑?一个只会挥刀舞抢的蛮族?也许吧。
亚历山大就是在这样的鄙夷和不屑中生长的。可以想象,他在底比斯的街头,虽可耀武扬威,但是却得不到半点内心的尊敬,以他的智识,自然能感受到这一点。他熟读荷马史诗,甚至于在远征途中随身携带着伊利亚特,视阿基琉斯、赫拉克勒斯为偶像,并时时以己比之。他知晓希腊社会对其民族的鄙夷,但是他可能选择了包容看待,并将其作为看待客观世界的一把钥匙。其父为了让他获得最大的希腊教育,请了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为其师,可是,从经过看,亚历山大没有完全践行其师的政治理想。相反,他洋洋得意的成为了东方土地的神,并事后愧疚的杀死了在朝会上对自己没有俯首帖耳的伙友,这一切,也许情非得已,也许姑妄为之。
他死于突然地暴热病,突然到他自己也以为自己不会死,否则指定接班人的语言不会就是“传位给最强的人”,这种空洞无用的话语了。但,也许是故意为之,亚历山大是一个不会满足的人,他不停的在寻找对手,没有对手的时候,他就把对手设定为自己。也许在它看来,世间的和平不是美好的情态,而充满英雄、充满反抗、充满胜利、充满激情、充满荣誉的世界才值得过活。他不在乎他打下的江山有多大,在我看来,他甚至于没有把守江山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他的存在目标就是征服和荣誉,是超越古人的伟业。所以,他说“传位给最强大的人”,就是告诉世界,继续战斗吧,不要停歇,让荣誉在马其顿人心中永远留存下去。
他的身上流着挑战者的血液、视荣誉为一切。他在征途埃及之时,带领亲信穿越沙漠,就是为了要寻找曾经赫拉克勒斯到过的阿蒙神庙。而动机除了去亲身感悟偶像莅临的场地,也是因为埃及民间传说几百年来,无人到过阿蒙神庙。他征服波斯境内的土著人,就是因为据说波斯王国的塑造者居鲁士未曾征服过这个土著;他强渡印度河,就是因为据说狄奥尼索斯到了河边,惧于河水势大,没有前行;他率领军队穿行伽德罗西亚荒芜之地,就是因为听说还未曾有人渡过这一地区。他要完成人类先辈未曾完成的荣耀,让自己,让马其顿民族的荣誉照耀在整个世界。
他对弱者有同情和怜悯,对强者有尊敬和敬佩。波斯帝国的末代君主大流士二世,被其属下割掉头颅送给他,他却把他的尸身葬在波斯皇家陵墓内,并继续以皇室的待遇对待其家人;他在征伐印度期间,当地的君主波拉斯抵抗到底,战斗最后,他欣赏对方,便把所有打下的印度领土都给了他。这中间也许有夸大美化的情节,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也许这么做也是合理的,安抚波斯皇室其实也是安抚波斯民众,给波拉斯以广袤的土地,也是为了换取他的忠诚,而且事实证明,波拉斯终其一生,对亚历山大极端的忠诚。
他是一个天才的军事领袖。他极擅长调动部队的战斗热情,书中有两段鼓舞军队的长篇演讲,即使在现在,读起来,也让人热血沸腾;他也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数次艰苦的战斗,都是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了敌军阵营,两次都差点死在前线。军队有他在,人人充满了希望和战斗的欲望;而如有传言他死亡的消息,整个军队就涣散全无战斗力。
如果他不在刚过而立之年就匆然离世,世界将会怎样?还会有后来的罗马共和国嘛?西欧和北欧的发展会不会在早上一千年?谁知道呢?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遗憾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