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举个例子,陈同学带我去一个地方,只告诉我跟着他走就好,可是,他没有紧紧拽着我。我会很惶恐,不知道他要带我走到哪儿,他在哪儿会转个弯在哪儿会快一点在哪儿会停一下。所以,我尝试跟他沟通,可否在走之前,告诉我目的地在哪儿,这样,我可以预判转眼处停歇处,可以心里有数的跟着他走,转惶恐为有说有笑。
后来发现,我可能是安全感不足。不过,到现在这个阶段了,我释然的是,任何一个性格特点,自有其优劣,无需太过忧虑。优点就是,我希望找到事情发生发展的那根线,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这样任何变化便有章可循,我便游刃有余,所以,便乐于在这样的追问与探索中。期待以俯视的目光来淡然相看,而不是以仰视的目光惶恐随缘。
一,教育有章可循
在教育这份工作上也是如此,随着教学的深入,认识到一点,教育是有章可循的,所以,必须要按照本质章法来走,只根据自己的感觉走,运气因素太强,结果无法预料。我期望自己的真心付出是对学生有帮助的,所以,我必须武装自己的知识,以更好的方式更适合的角度来帮助信任我们的学生。
以下是在教育学原理中发现的理论根源。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探索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为研究任务的学科。
通过教育学可以了解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加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来我并不想加上最后一句话的,写的时候突然明白:懂得教育学后你的教育工作会开心和轻松很多,而不是焦头烂额,那当然会更热爱了」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有章可循可见一斑!
二,人的发展是个综合题
不知你有没有和我一样,有时觉得自己很失败,没希望。失败于某些事做不好,没希望于不可能像某某那样好。
一个论述就是,你呢,脑袋如此,性格如此……不可能有怎样怎样的未来……
有时心情低落会觉得好像也没问题,不过教育学原理指出,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与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外界条件,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能动性是人决定人发展的因素,这四个要素交织在一起,促进人的发展。就觉得这段话像数学定义那样,精确简洁。
所以,科学的评价自己,科学的相信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二点就是性格如此类似的,说实话,我越来越确认自己,是一个内向者,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多血质。之前会觉得自己有时挺不好的,不喜欢主动与人沟通,不喜欢刷剧……
看了教育心理学后,发现任何一个性格任何一个气质类型都有它的正面和反面,这是相辅相成的。这点在讲一个历史人物时,感触会非常深,当我们跨越历史长河来分析他的一生时,会评价他的性格优势使他在时代中突显,但这一性格的反面也随时埋下,使落幕成为必然。
所以,我挺好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这样的我挺好的,我很喜欢这样的我!
也要相信,你的信仰是有能量的,会聚集起️与你相似的能量场。
学教育,可能第一受益的是我自己,总是偶尔自我教育自我和解,也挺好的,不是么。
三,教育要走向哪里去
这个暑假发生了太多新闻,不知是的确比较多还是只因为我开始更为关注新闻了。
这个暑假我意识到人是社会动物,虽然早就知道,甚至大学学马哲的时候最不想认可人的社会性为本质属性「不间断的自我打脸中」
主要是我们都活在活生生的社会中,的的确确不能断绝社会带给你的联系与影响。所以新闻就是一个很好了解社会变化,进而洞悉周边变化的成因。
这个暑假在想的一个大问题是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总任务,为什么现在提到以人为本。为什么有双减要发展职业教育等等政策。是基于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需求?
听过一些版本的答案,不过,今天看书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另一种答案。「很多时候我会倾向于先接受多种答案,然后推理;有时也会犯轴,对简单到无需解答的问题紧追不舍」
读到下面两句话:
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
我国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于知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这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来传播最新知识技术,培养创新人才。
突然理出一个逻辑,我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改变。之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了结构性失调,不满足当前生产力的需求,所以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更多技术性人才。所以要双减,更好的调整教育的产出人才结构,一是多一些技术性人才,二是多一些有天赋的创新人才。
所以,教育是基础性,是先导性,是全局性的。社会的进步总归是人才的进步,人才的教育依托于教育,所以,教师的这项职业有很高的使命感,学生也有很高的使命感,学生的发展是社会建设的未来!
突然,觉悟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