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一个权力极其不对等的封闭环境,我们的性格、对事物的认知最开始都来源于家庭,在成年以前孩子的一切基本上都要依靠父母,哪怕成年以后也很难摆脱家庭的影响,讨好型人格、对人的不信任,很多心理问题都与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有时甚至会成为一生难以治愈的伤痛,对此,我们不过分讨论创伤与缺失,更重要的是认识、解决问题。
父母想要孩子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帮忙做家务,在孩子出错或者违反意愿时动辄大骂,殊不知这样行为是在暗示你是个孩子,缺乏主观能动性,要被责罚,这一模式带来的后果是个体成人后依然会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潜意识里自己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或接受惩罚,而不能拥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印象当中学习、工作是痛苦的,因为这些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同时后果伴随着惩罚,而成绩差被家长责骂,工作出问题被领导批评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一现状更强化了我们对学习、工作的糟糕印象,当我们思维固化后,则很难辨别出对自己不当的指责,领导说的都是对的,不敢拒绝过分的要求,也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他们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同时通过指责增加孩子的负罪感:父母工作那么辛苦,你怎么可以这么不懂事;在以后的人生中,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机遇,那个孩子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声音斥责自己:“你不配,你凭什么跟别人争?”潜意识里压抑自己的需求,被压抑的欲望不会消失,它会变本加厉的进行反击,用同样的方式伤害别人:我生活的那么糟糕,你怎么可以生活的那么好,这不公平,你应该跟我一样生活糟糕。
我们常说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而打骂这样的惩罚方式则会让孩子情绪化的专注于被惩罚这件事情,不能学着更加理性的思考,从而改正错误,同时也会让孩子认为犯错是可怕的,从而不敢作为,怕自己会出错,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狡辩,害怕别人的指责,不敢与别人发生争执,因为没有人会为他兜底。
他无法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选择自由的个体,可以拥有自己的立场并且需要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和责任,遇事逃避,长大后依然被动的等待或接受责罚,而无法主动作为承担自己所属社会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童年时的无力感一直伴随着他,他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意味着没有人会为他承担后果。
父母因自己失败的生活把不合理的期望投注到孩子身上,他们不惜花大价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认为这就是付出,认为孩子应该懂事,体谅父母,他们也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然而失望不可避免,问题在于自身生活失败的父母,永远不能以身作则,他们争吵、酗酒、没有能力处理好自身的问题,更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却认为孩子应该自律优秀,而孩子成人后他将会把这一行为模式带到与下一辈的相处过程中,重复原生家庭的问题,他们会不自觉的用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学到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也缺乏足够的信心去抚育下一代,并怀疑这只是悲惨生活的延续,人身上的劣根性和愚蠢只会使孩子重复上一辈的错误
父母子女一场有时候是非常现实的事情,我们不要谈什么舐犊情深,说白了就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谁掌握了财政权,谁就享有话语权,在人家手里就得守规矩、服管,只有拎清楚这层利害关系,你才知道为自己做打算,知道要好好学习,要经济独立,极有趣的是,成年后父母子女的角色定位往往会发生对调,父母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这是权力转换的标志,无论是因为成年后的自给自足还是父母年老需要人赡养照顾,都是对于之前行为的等价对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问题,个人都不应该过分放大事情本身的影响,把自己人生的不幸全部归结于原生家庭、环境,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不易和情绪,谅解他们的局限性;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专注于目标积极地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告诉自己:
我尊重自己成年人的身份,对此认可并感到无比的骄傲,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在法律上也是在整体的社会环境中意味着我是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并且需要做出选择并为此负责,而不需要别人对我横加干预,这样的身份感不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自然而然拥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获得的自我意识和选择权,让自己拥有平等对话的能力,从而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以及不被家人或者是外界干预的能力和自由。
有些事情我们没有选择,然而依然有权利去积极掌控自己的人生,这是艰难而漫长的抗争,也是人的自我矫正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