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物质奖励非但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物质奖励给孩子的是消极的心理暗示。
就比如: “今天妈妈不在家,你跟着姥姥,一定要乖乖的,表现好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如果今天不惹姥姥烦,我就奖励你。
这位妈妈的话的弊端在于,他们给了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信任孩子。孩子会认为:我就是不乖,我本来就不懂事,我一直自控力很差,我压根儿离不开电视。第二,物质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不少家长把奖励当作是诱饵,目的是想让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行为来回报自己,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心理。
一个孩子为了一顿西餐、为了一次旅游去学习,而让他付出许多努力,那是不切实际的。庸俗的奖励带不来高尚的动机,一个孩子为了功利而学习,他会爆发出多大的热情呢?他会有多持久的毅力?物质刺激可能会让孩子短时间内有一定的付出,一但目标达成了,奖励兑现了,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骤然的下降,成绩呢也会在下滑。
而且,在功利思想的支配下,孩子会把心思都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他把奖品了当成了一个目标,却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
第三物质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
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孩子会付出一定的心血。经过努力,达到了父母的期许,比如提高了多少名次。父母兑现了承诺,孩子心灵得到了慰藉这,这是父母和孩子都高兴的事情。可悲的是,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永远不会满足。随着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的不断加码孩,孩子往往达不到那个高度。这时孩子的心里矛盾重重,希望获得奖励,却总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孩子自然会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对立情绪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随着一次次考试失利,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越来越严重。慢慢地 孩子就会讨厌学习,甚至憎恶考试了。
滥用物质奖励孩子是非常糟糕的行为。孩子做了好事 取得好成绩,表现出了自律、负责、诚实等美好品质时,得到老师的赞许,得到父母的认可 ,获取了心灵愉悦和满足感满足感,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父母没有必要再给予物质奖励。
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他会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而不是物质奖励。孩子学习进一步了,成绩单就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认可,也是对他付出的最直接回报,好成绩本身就是对他的最高奖励。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 物质奖励,决不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而那些没有受到物质奖励的孩子,也绝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拥有的品德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