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这个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也在探寻不同事物的规律,并配以科学的名义,然而当真的面对一个复杂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发现,其实根本找不到什么规律。我的工作是在金融市场做投资,尽管有大量的投资圣经存在,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告诉你准确的规律。有一次我在出租车里听司机放的财经广播,一个听众打电话进来提问:“某某专家,请问某某股票明天会是一个什么样走势?”这个专家是这样回答的:“啊,这只股票啊,明天的走势啊,将会是……震荡”。我笑了,我想起了关于微软的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在直升飞机上迷路了,路过微软公司的时候,他打出大幅标语问“我在哪里?”微软人也用大幅标语回答他:“你在直升飞机上”。
越是复杂的系统,就越是不稳定的、不可预知的。很多人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科学进步的今天,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一切问题。然而事情绝不会那么简单。以湖泊生态保护为例,从上世纪初开始,生态学家根据对湖泊养分、鱼群生长速度等变量的研究,加上其他一些变量,通过“科学”的计算,建立了所谓的自然替代速度模型,得出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也就是最多捕捞数量,从而实现保护和丰收两不误。这种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被广泛应用,但是后来人们惊讶的发现,这种方法应用的结果是出现了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而这些生物本来是计划要保护的。于是科学家们重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修正了模型,结果出现了更多的物种灭绝。有科学家后来承认,和那些你无法预测的影响因素相比,你所能够测量的影响因素是微不足道的。
已故丹麦科学家巴克曾经提出了“沙堆命题”:如果一粒一粒的把沙粒堆成一个拳头大小的沙堆,你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小小的金字塔会突然倒塌。巴克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他认为沙堆表面上看来非常稳定,但是实际是不可预测的。另外一个材料科学家海尔德对这个问题非常着迷,他亲自动手,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沙堆实验,结果他发现,这个沙堆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法则可以对沙粒导致沙堆坍塌提供哪怕最粗浅的建议,你能够做到的就是坐在那里,看着沙粒一颗一颗掉下来,等着沙堆突然倒塌。在沙堆实验中,有一件事情意义深刻,沙粒的运动不仅仅能把秩序变得混乱,也能把混乱转化为秩序,无论是沙粒、股票价格还是地壳运动,遵循的都不是简单的投入产出公式,而是复杂而不可预知的过程。法国小说家雨果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由掉落的沙粒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的世界是一堆沙粒,这种不可预知性是不是要我们放弃对她认识的努力呢?我觉得恰恰相反,对于这个世界的敬畏心提示我们两点,一个是关注更多的因素,另一个是反省自身的成见。风险投资大师莫里兹(Michael Moritz)认为很多他的竞争对手常常犯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过分自信自己的专长,认为只要有技术,企业就能成功,往往忽略其他因素,比如市场环境,另一个是他们习惯把问题分成一个一个部分逐一解决。莫里兹尽管在科技领域投资非常成功,投资了包括Google在内多家科技企业,但他从不把科技看成最重要的因素,有人曾经问他哪个科技部门最让他兴奋,他回答说:“这跟我们决定在哪个部门投资是两码事儿。”如果你只是去看Google的技术,是无法判断着企业的潜在价值的,我们必须学会从全局出发,观察所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