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训练方式、习惯培养与水平的提高,应该加强课内外作文并举,但以课外日常写作为主,这正是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关于阅读,我想说的不只是和写作的密切关系,更是对于学习的助益的不可或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读你学习科目的相关课外书籍,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一两页。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厚,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时间的后备就越多。”他进一步说:“学生学习越是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业。”
除此之外,我更想强调的是大量阅读对于写作的促进和帮助。福建大学潘新和教授曾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写到“一体两翼”的培养“立言”者的语文常态课型中,其中一体就是写读书笔记,包含读书、笔记两部分,“两翼”分别指论文写作课型与口语论辩活动。他还说了“论文写作还可以辅之以日常随笔写作、访谈写作议论散文写作……”这就是我当下要求学生进行的每日随笔写作的初衷。无独有偶,高子阳老师在《让儿童爱上写作的12堂公开课》中的“第8堂课:课外作文的写作实践”中写道:“为什么要重视课内外作文,尤其是课外作文。一是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仅仅是靠课内事不行的,二是每一次课内习作,全在课内完成恐怕也难以让更多的学生写出好作文。三是课外作文不是课内习作的补充,课内外作文是一个整体。四是课内作文不可能让学生养成写作素养,只有课内外作文整体重视,学生的写作习惯,也可以说写作素养才可能得以养成。……课外作文首先是教师有计划的、布置任务……促使他们能主动发现话题,然后自主去写作,如果教师不重视……习作只能在全被动状态之下了,一直被动,怎么可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写作?”课外活动与作文,这让我想到人的精神自主与习惯的形成,记得有人曾说过:业余时间,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写作也是如此,不仅仅要看课内作文如何,更要看在业余时间课外写作的成就怎样。因为精神的自治才能真正形成习惯,而写作本就是人的精神性创造活动的习惯。需要再课内写作与课外作文并举的基础上,尤其注重课外作写作习惯的培养,这是写作之于人的精神自治的深层本质的根本原因。
写作练习过程中,注重课外写作的自主写作习惯,不仅是课内写作次数的数量问题和写作的被动约束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写作作为人的心灵与精神的独立而自由的创作过程,是写作本质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独立个体的精神自由,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更不可能出现杰出的佳作。课外写作,在时空上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这是写作的本质需求。
语文学习之“功夫在诗外”,既包括阅读的广泛摄取吸收,更囊括写作的日常化自主练习,这是一个写作者知识的增长的主要途径,所谓的“非学无以广才”,更是抽象思辨能力形成的丰腴土壤。正如海明威曾说过的:“一个作家可以比作一口井,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重要的事情是井里要有好水。最好是汲出定量的水,而不是把水抽干,再等待它渗满。”更主要的是,写作中需要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老师所能教的。台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里提到这个问题:“独立思考如何培养?谁来教独立思考?怎么教独立思考?我的看法是:没有人可以教导,也没有人应该教导别人如何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个人内在的思维机制,不可以由外力介入。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是,知识视野、意义思辨与抽象能力。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催化其机制。”而这种独立思考力更是在课外自主培养与形成的,语文老师“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催化其机制”,这种“创造独发展立思考的环境”就是给学生自由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时间和空间,以其实现学生“催化其机制”的真正产生与形成。
宋代陆游曾在《文章》一诗中道出写作之天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于写作,教师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发展与生成的时空,以促成学生这一写作者的“妙手”的生成,从而“在诗外”去获得那“本天成”的“文章”的“偶得”之灵感。据说,这就是教育者真正的伟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