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对身外之物,不必在意

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我上街提到我们要装着点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有很多人表达说志于道。这些粒子与道德人想加入孔子的阵营,一起讨论到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其中也有很多人是装的孔子,也需要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到一个分辨的方法是而耻恶衣恶食者。孔子认为与嘴上说自己有志于大,但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的人,没什么好聊的,不用跟他探讨。

既然立志于道,就要做到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要注意不耻恶衣恶食和追求恶衣恶食是两回事,我们并不是非要让自己衣衫褴褛,吃糠噎菜来表彰自己的决心,让自己看起来,至于道这种浮在表面牵强附的做法,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不e饿一饿十维持的背景是人们有时候不得已的要经历饿一饿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比如参加一个晚宴,晚宴上规定来宾要身着礼服,结果有人鉴于不得已的原因,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出现在晚宴上。

这时候周围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鄙视,对穿错衣服的人毫不同情,指指点点,恨不得立即喊保安把对方赶走,对于这种人,未足与议也,也因为他们耻恶衣恶食。

另一种是理解,有的人看到了这种情况,会设想对方的处境,觉得对方可能是没有准备好,而穿错了衣服,很可能会产生共情,觉得人都会有这种窘迫的时候,反而更加善待她,对她好一点。

晚宴虽然有规定,但如果有人出现了失误

,我们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修为,对别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以对方为耻,不落井下石。

为什么有人会以恶意恶食为耻呢?这其实是内心虚弱的一种表现,人们追求排场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这和孔子之前所说的,好仁者,无以尚之,是能够联系起来的,有的人表面上好仁,实则爱物,他爱的是外在的头衔,关注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礼貌,没有身份,没有地位,他用尽全力追寻的都是来自外界的认可与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

那么如何做到不耻恶衣恶食呢?随遇而安就行了。如果有好的条件,当然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舒舒服服的生活,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会受控于当下的窘境,不会嫌弃自己过于寒酸,当他人条件不允许时,我们也能够平等的善待他们。

外在的东西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该以之为耻。

以之为耻的背后是刻意追求,当你刻意追求时,你才会更加在意这件事情,把他不断的放大,而孔子的特点是不找,不使劲,他对刻意追求外在事物之人的态度是未足与议也,根本不想和对方探讨。

真正的好仁,喜欢的是仁的本质,而不是仁的外表,不是一个人穿上了儒士的宽袍大袖,就突然拥有仁德了,要想称为儒士,内心追求的,应该是儒家的道,而不是儒士的外表。

这句话提醒我们讲究场合进行着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不管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不应该以不够好的装束维持外在的条件,不值得挂怀,人们在不得已颠沛流离的时候,吃的不好,穿的不好,都应该从容的接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