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822

《你能吃苦嘛?》

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中,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就是研究“对生活中各种稀缺资源的分配方式”的一本学科。

书中提到,因为生活中的各种资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稀缺性,所以这种稀缺性就会在这类资源的价格上面体现出来。

由此我联想到个人的稀缺性,判断一个人稀缺性的高低也许可以从他的收入来进行衡量,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有很高的收入,说明他一定是掌握了某种技能、知识,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这个就是他个人的稀缺性,并且这种稀缺性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价值,那么社会就会通过收入形式来反馈这种稀缺性。

每个人都在想如何赚到更多的钱,但是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你为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或者再思考一下,你的稀缺性是什么?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就是,你的“竞争壁垒”是什么?有什么事情是只有你能做或者只要你和一小部分人能做,但是其他人不能做的事情?

假设一个人毫无竞争壁垒,那么他就只能从事一些大部分人都能做的可替代工作,这些工作由于是可替代性很强的工种,所以自然没有什么利润,得到的回报可能也仅仅是刚好符合生活开销罢了。
具体可以看一下一些重复性的劳动类工作,比如刷碗,板砖,保洁,等等。由于这些工作缺乏竞争壁垒,所以只能通过人为制造竞争壁垒,再这个市场上进行竞争,比如说提高单位时间工作强度(比谁干的多),或者在相同的回报下,提高单位时长(比谁干的久)。

所以,竞争壁垒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被人为的制造出来了。

简单来说这个时候的竞争就变成了谁更能扛,更能吃苦了!这样看来,能不能吃苦也是一种竞争壁垒呢!你越能吃苦,你的竞争壁垒就越大!

哈哈哈,看起来好像很对的样子,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劲,首先能不能吃苦的确是个人竞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但是吃苦这个属性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你无法确定自己吃的苦是不是有意义的!
什么是有意义?
讲的俗一点,从赚钱的角度来看,当你从事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吃苦这个自身具备的优势出发,就算你能比别人干的久一点,干的多一点,你能高出多少产量呢?并且你的回报又能高出多少呢?反正在上述的工作类型中,你得到的回报并不会提高多少,所以从赚钱的角度来看,你的付出是值得的吗?

另外,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重复劳动的工作已经面临被机器替代的情况,所需要的人力正在被大幅度缩减,当自己的工作被机器替代的时候。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就是机器人的吃苦能力比普通人强上百倍嘛!机器人可以不吃不喝(只要充一会儿电)干上一天,人可以吗?能吃苦的你可以嘛?显然不能!

所以需要转变思路了,假设自己是一个没有任何专业知识、技能的小白,想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并且赚到钱,那么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深耕,这个领域必须要有一定的竞争壁垒!
刚刚提到过,竞争壁垒其实是可以人为创造的!
那么即便是现在的自己没有任何技能经验知识,只要花点时间去学习、实践,就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

也就是说当你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时候,擅不擅于学习就是你的竞争壁垒,如果说你的理解能力比别人快一点,深一点,那么你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掌握一门语言知识、学会一个特定的技能、都是形成自己竞争壁垒的有效手段。

再回到赚钱的角度,想要赚到钱,我该学习那些技能?或者把这个问题反过来问,我学习那些东西可以赚到钱呢?这就不得不再提到稀缺性这个概念了,稀缺决定价格甚至价值(至少再人类社会中是这样的),因此,单单是从赚钱的角度来看,需要思考的是那些领域是社会需求巨大的,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满足的?

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旦想清楚并且正确的话,赚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