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听园》(The Secret of Chinese Garden)——不到园林,怎知声色如许

【原创】

此书颇奇。

小32开布纹精装本,深绿色封面上烫银的书名。没有前言,没有后记,没有作者介绍,在对内容和作者均一无所知的前提下拆了塑封打开来看,纯粹是被这朴素雅致里透出的隽逸高冷所吸引。

纸张舒服,插图精美,字体和排版都恰到好处。文字考究,却颇难归类,只觉得谜之优美。翻了下封腰,倒是有几句简单介绍:“以晚明传奇中的园林意象为导引,结合曲词、戏文、典故、实景的穿插交融,为读者开启观赏园林的另一门径。”

大观园请了伶官来唱昆曲,贾母说要把戏台搭在湖对面,隔着水,让风细细地吹来,乐音袅袅,方才好听。这一段,跟烧茄子丁的做法一样,都是钟鸣鼎食之家的浮华碎屑。只是从来没有想过,园林与戏曲竟有如此精妙而深刻的对应关系。

其一,人物的身段姿势,对应园林的空间造景。

比如《牡丹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句,实景应有穿插着的画廊、池馆、草地、花树,表演时却并无相应景片,只可凭借人物的身段姿势来描画。而梅兰芳就把杜丽娘和春香都做了穿插和安排。

        春念:“来此已是花园门首,请小姐进去。”

        二人先后进门,转身挖开,杜在小边,春归大边。杜先左右环顾一番,带有感慨情绪念出下面的话白。

        杜念:“进得园来,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杜念完了,春在大边蹲身向下一指。

        春念:“这是金鱼池。”春念完了,杜从小边过来,春转到杜杜背后,形成一个前后式的高矮像。

        杜念:“池馆苍苔一片青。”

        左手举扇,右手向外指。春从杜的身后绕回小边。

        春念:“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原来,这一主一仆一高一低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的碎步腾挪,早已分花拂柳,绕馆回廊。

其二,戏曲的故事结构,对应园林的建筑构件。

《西园记》中婢女与园公的阴差阳错与交替戏弄,剧本有评语曰:

        “疏者借径,必如此方为自然。梅香才下,直接园公斗笋,妙处绝不费手。”

“斗笋”本指连接和拼合的榫头,是明代家居构件筑件中常用的拼接部件。不用铁钉强合,不用铜扣强扯,而纯用木石之交错凸凹,牢合无缝。《西园记》的编剧粲花主人,评者西园公子,都是园林主人。此评前半句,不知其在说人耶?园耶?

其三,角色的人生况味,对应园林的明晦光影。

且看这一段:

  苏州沧浪亭畔,“真山林”中的一所“印心石屋”,即是这般固执心房的写照。屋外天光如沐,屋内也只有寂寥黯然而已,后壁中凿开的一个奇形小洞,即便洞开天光一束,也只是缕缕寸光,照得见前尘,看不到今世。

所谓“固执心房”,指《西园记》中的男主张继华,沉湎于一场本就错认的旧梦,如在封闭石屋中坚执旧爱,不愿轻许新欢。而上述描写,有多少游园惊梦时眼熟能详的场景?

其四,主人的人生经营,对应彼时的造园心境。

阮大铖请造园大师计成建“石巢园”,因地势的狭隘与局促,须得善于因借,巧为钻营。阮于闹市中等待招隐复又屡屡因时变节的人生经营,与他所撰《燕子笺》的精巧构思,以及计成为之盈天缩地,互相借资的营造功夫,何等的彼此呼应,虚实相生。

其五,青丝白发的人生境遇,对应修竹野草的园林兴废。

人去楼空,风流云散。剧本中嬉笑怒骂的生旦净末空留余响,现实里起承转合的户枢牖牍抚之犹香。看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凹坑,都不知坑蒙过多少泪眼笑容。

元明之际的文人戏曲是书生举子在读圣贤经典之余所作的游戏文章,其兴起则本是当时为求功名先造人气的终南捷径;南宋以降的江南园林则是高门雅士独善其身的安栖之所;作为专供在厅堂花筑中上演的一种小剧场艺术,昆曲戏里戏外都是才子佳人巧合艳遇的微言隐喻。

只是台上台下的知音酬唱,以及供这酬唱的舞榭歌台,最终都要被雨打风吹去。

所以园林,一步步听得见音绕梁;昆曲,一句句皆可做空间观。

因此偶遇《听园》,真如芳园艳遇,其语境惝恍迷离,如空山绝响,宜一唱三叹,赏音节板眼,移步换景,缓缓而行。

嗳,不到园林,怎知声色如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