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在准备搬家,从床底下、沙发背后、书柜里,清点出高中阶段到现在囤积的各种书,从课本到专业书、从漫画到小说、从明星写真到体育杂志、从畅销书到原文书……自己似乎真的买了不少书,完完整整看过的大概2/3左右,毕竟,更多时候,我是先看,觉得会感兴趣或者看完电子书后才买回来珍藏。
对于看书、买书这件事儿,我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小学阶段,我基本是有啥看啥,小学时最开始是就从邻居家里借书,《故事会》、郑渊洁的系列小说、四大名著从连环画到插图版再到纯文字版被我看了个遍;后来,开始看我爸爸以前买的一些书,依稀还记得名字的有《简爱》、“三言”“二拍”、《文学词典》等等。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看《简爱》和一本以“梅妃”为主角的小说时,几百页的书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凛冽的冬日里缩在被窝里从早读到晚。
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文学词典》,那是一本神奇的书,无书可看的时候,我把那本书翻来覆去地看,一位位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他们的代表作以及代表作中的精华被我一遍遍的回味……以至于后来,有些诗词,学都没学我就能脱口而出;有些书,我连看到没看过,却能把作者生平、故事梗概、人物背景和性格倒背如流。这些,让我在后来初、高中阶段的语文考试中大杀四方,阅读理解与作文就很少扣分,丢分的主力永远是前面选择题(基础知识与语法)。
然后就是初中、高中阶段,这时候开始接触租书店和日本漫画、港台言情小说,开始启动疯狂的租赁式阅读模式。最有仪式感的是,高中阶段,每次月考结束,我都会第一时间把最爱的漫画全套借回来、通宵阅读完毕;高考前夕,正好有家租书店关门歇业、低价处理所有书籍,我买回了一整套,数着日子、以倒计时的方式,高考前每天早上出门前先给其中一本书包上书皮、翻看一遍后,再元气满满地奔赴新一天的学习,直到高考前最后一天完成整套书的包装工作,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
大学阶段,手头逐渐宽裕,开始买书、藏书和送书。是的,送书!比如,我会把自己买来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课本送给低年级的学妹;与好友互赠彼此喜欢的小说与漫画;大学毕业时,更是把书柜上大部分藏书全部送给了最为适合的人,只带走了专业必修课课本、珍藏的小说和收到的赠书。在这个阶段,书似乎是一种社交媒介,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始终记得,毕业前,我将一整套原价购买的正版的连载漫画送给了一位外地的同学,因为觉得她会比我更加珍视这一套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她在行李已经全部托运回老家的情况下,硬生生地将这套书用行李箱扛了回去。
最后就是工作后,买书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看完电子书,很喜欢,果断入手珍藏;二是在书店翻阅,看到感兴趣的畅销书、绘本,会入手慢慢看;三是因为工作、考试需要,买回一些专业书、工具书;最后是各大网站做活动期间的囤货……就这样的边买、变送、边借(同事、亲友找我借书,但很难主动还,后来坚决书不外借)、边仍,形成了现在满满当当的规模,搬起家来倍感压力却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