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初高中的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学了文科专业后,数学不仅不再精进,随着时间的流逝,基础知识也都还给老师了。所以一直以来,对数学的认识很模糊,只知道是一门升学考试必考的学科,很多人都会被它难住,不怎么好学,更没什么好玩的。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彻底改变了对数学的认识,还意外学会如何看财务报表了,要知道,这可是困扰我好多年的难题呀。到底是一本什么神奇的书呢?
就是这本刘润老师的重磅新作——《底层逻辑2》啦。
刘润,中国著名商业顾问,润米咨询创始人,曾任百度、海尔等多家知名企业的战略顾问。作者在本书中将枯涩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又借助严谨的逻辑带我们看清楚数字里蕴含的商业宝藏。比如如何在商业世界里提升成功率,如何看清世界的规则,选对自己的赛道,等等。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大宝藏。
比如我从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的第一天起就遇到一个难题,看不懂财务报表,任老师怎么教就是搞不清楚那些公式。但看到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一个外行人想从财务的视角看财务报表很难,但如果从数学的视角去理解,就会清晰很多。
至此下面就以资产负债表为例,带您一起感受一下数学的魅力。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点:数学运算中,加法的本质是同维合作,减法的本质是同维竞争,乘法的本质是异维合作,除法的本质是异维竞争。
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会发现,这些公式根本不用背,一看就能理解了。
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怎么理解呢?来看一个故事:
张三很想创业,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有一天,他有了一个让自己激动不已的创业想法,他感觉太“赞”了,于是,立即辞职,开始创业。
可是,创业需要办公室,需要招人,需要购买原材料。没有这些,公司就无从经营。这些员工、原材料就是“资产”。而“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资产的收益,或者换句话说,是资产下的“蛋”。
但是,创业所必需的资产是从哪里来的呢?用钱“换”来的。办公室是花钱租的,员工是花钱招的,原材料是花钱进的……所以,你必须有钱。
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张三和老婆商量:“我们家不是有500万元存款吗?给我拿去创业吧,我一定能成功。等我赚了5000万元,我给你们买大房子,让你和孩子过上好日子。”老婆被张三说动了,就把500万元存款拿出来给张三,张三用这笔钱注册了公司。这500万元一开始是完全属于张三这个股东的,这就是“股东权益”。
但是,500万元不够,还差200万元怎么办呢?借!
找父母借,找同学借,找同事借……最终,张三凭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信用借到200万元。张三告诉他们:“你们的信任,我张三记住了。明年这个时候,我一定会连本带利地还给你们。”张三借来的这200万元就是“负债”。
有了钱之后,张三开始租办公室,进原材料,招员工,做研发。这200万元的负债和500万元的股东权益加在一起,逐渐变为公司的资产。
这个过程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这个公式,是一个折叠版的资产负债表。在这个公式中,债主和股东是同维合作关系,他们的钱“加”在一起,支持张三创业。只不过他们的支持都是有代价的——债主要利息,股东要利润。
然后,张三开始经营自己的创业公司。所谓“经营”,就是展开这张资产负债表。
一开始,700万元全是现金资产。开始经营后,张三会把这些钱花掉。花在哪里呢?张三可能主要花在三个地方:固定资产、存货和应收账款。
固定资产,指的是投资建的厂房、买的办公设备等。存货,指的是公司从上游进的原材料,以及加工完未销售的成品。而应收账款是什么?是公司应该收回却没有收回的款项。比如,公司给客户发了货,但是客户说:“货我先收着,我看看东西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钱,我一个月后打给你。”这笔钱就属于应收账款。
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有没花完的钱,这些钱以现金的形式存在账上。
于是,张三公司的资产就展开成了一个加法公式:
资产=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
在经营过程中,张三慢慢发现,这四个展开项中,有两个循环:
一是增值循环。张三把现金变为存货,把存货变为应收账款,把应收账款变回现金,这个循环是增值循环。他发现,自己的创业公司之所以能挣钱,正是因为这个循环的存在。
二是贬值循环。张三购入的固定资产在不断地贬值,但在贬值的同时,它又不断推动着增值循环的转动。
张三突然明白,所谓经营,就是有策略地把资产分配在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这四个展开项上,让它们彼此之间进行最有效的配合,使增值循环远远大于贬值循环,从而赚钱。差值越大,循环越快,越赚钱。
张三醒酮灌顶,开始不断地推动自己的“双循环”,终于有一天,“双循环”的差值为正了。他大喜过望,迅速加大投入,以放大收益,然后再加大,继续加大……很快,钱不够了。
怎么办?继续借。可是,找谁借呢?
张三把折叠版资产负债表里的“负债”这一项展开,发现里面其实包括三项: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借款。
预收账款指的是公司还没有交付产品或服务就先向下游客户预收的款。从财务上看,预收账款的本质是向客户“借款”。理发店、健身房的会员卡都属于此类。
应付账款指的是公司拿了上游供应链的货,说先打个欠条,以后再付。从财务上看,应付账款的本质是向供应商“借款”。给账期、打白条、开商业承兑汇票都属于此类。
借款就是向亲戚朋友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借钱。各种抵押贷款、保理业务都属于此类。
于是,张三公司的负债也展开为一个加法公式:
负债=预收账款(向客户借)+应付账款(向供应商借)+借款(向银行等借)
原来,资产负债表里的“负债”这个大项也是可以展开的,上游(应付款项)、下游(预收款项)、银行等(借款)都能借钱。当然,向它们借钱,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上游要订单,下游要折扣,银行等要利息。
于是,张三把能借的钱都借了一圈,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但是,很快钱又不够了。借钱的速度跟不上花钱的速度,但这一阶段,扩大规模又非常重要,怎么办?
那就试着展开资产负债表里的“股东权益”吧。股东权益展开后,还是一个加法公式:
股东权益=自己权益+投资人权益
上述公式中,“自己”就是张三。虽然张三出了钱,但主要身份是创业者,是出力的人。而投资人就是各种股权投资机构。他们可能也会给资源、出主意,但主要身份是投资人,是出钱的人。作为股东,投资人是要承担经营风险的。正因为承担了风险,所以投资人对回报的要求更高——他们要的不是本金的利息,而是公司的利润。
拿不拿投资人的投资呢?
张三想了想,虽然要切一块给别人,但只要把“饼”做大,自己留下的部分还是要比以前多得多。于是,张三决定接受投资。随即,他把所有的负债和股东权益全部投入到均衡的资产分配里,不断推动“双循环”,把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赚钱。最后,债主、投资人还有张三自己,都获得了各自应得的收益。张三终于给老婆、孩子换了大房子。
看完这个故事,我也明白了资产负债表了。
资产负债表,有折叠版和展开版。
折叠版的资产负债表是一个三项的加法公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展开版的资产负债表也是一个加法公式,但是有九项:资产(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负债(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借款)+股东权益(自己权益+投资人权益)
理解了公式背后的数学逻辑,我不光会看了,更理解了这个公式对经营的意义,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职场人都必须会看财务报表了。所谓经营,就是把折叠版资产负债表有策略地展开,再有针对性地实施经营策略。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看故事学数学,有用又有趣,强烈推荐大家来读这本书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