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的时候,已是深夜。
为什么没能早些开始动笔?为什么到现在才开始捉急?
还是那三个字:拖延症--令人无语,抓狂。
应该是从大学开始接触到这个名词。拖延,停滞不前,恍惚不定,若有所思。
时间就在纠结、挣扎、不安、痛苦中流逝。放不下,却又拿不起。不到最后关头不甘心。这种拖延的坏毛病,当被冠以“症”来形容时,仿佛成为了大众的症候,给人们以心理安慰:在拖延面前,你并不孤单。
英文有个词:deadline。中文翻译过来就是:截止时间。在我看来,英文词反而更直观。到最后的时刻还没有完成,那就死定了。工作中,一有任务,我们总会去关注deadline是什么时候。然后,根据这个时间点来安排手头的工作:时间点靠前的就优先安排,靠后的就搁置再处理。因此,事情有了轻重缓急之分。
也许就是因为有这些点,事情都被或多或少习惯性地按照最后的节奏来安排:这周论文不交不要紧,下周导师才回来;胶片今天完不成没关系,明天才汇报...
就在这种思维定势中,很多不着急的事情,都可能演变成了紧急事件。昨天还出去看演唱会,今天却要熬夜加班写材料;下周就要出国旅游,今天匆匆忙忙去使馆递交材料;刚刚还在追美剧,现在已经在奋笔疾书努力码字...
我们总以为,今天加加班,就会把明天的胶片搞定;明天把材料递交上去,下周签证就会顺利出签;现在皱皱眉头绞尽脑汁凑凑字数,一小时以后文章就会顺利被发布出去.....我们总以为事情会按照期待的方式进行。可是呢,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如此顺利;不是所有的期待都会成真。事情不会总是按照自己预期的那样进行;就像现实中的爱情,也不会总是按照小说的剧情那样发展。
拖延之下,一个个小悲剧正在慢慢酝酿并埋藏,由原本温和的气球演变成为不定时炸弹。
工作上的拖延,其实并不可怕。莫大的压力下,无论胶片质量怎样,多数的我们还是会费尽脑细胞之后拼凑出最后的汇报;待递交的论文,也许还是过不了导师那一关,但也无非是被打回来继续修改;一切拖延之后,总有理由安慰自己:下一次一定一定及时完成。
可怕的是,当这种拖延成为习惯,成为思维定势,被拖延的就不只是工作了。青春就这么短短几年黄金时光,被拖延,你可想象是何种模样?我还小,恋爱不着急,出国以后有的是机会,学习来日方长,日复一日平淡无奇几年也无妨....
然后的然后,我看到清晨公车上充斥着疲惫无力的眼神;上班时勉强应付的吃力;下班后百无聊赖肥皂剧度日的空洞;周末逛街无所事事的寂寞...
然后的然后,我看到曾经闪亮的梦想,被默默地蒙上了尘埃;我看到长长的梦想清单上的deadline,被无限期地推迟;我看到往日激情满满的年轻的自己,慢慢变成了曾经不屑一顾的路人甲。
当自己的正能量无法释放,而是被时光慢慢蹉跎,蒸发而空,这些被拖延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一步步正在走向衰老的我们,以为都来的及,来的及遇到那个对的TA,来得及环游绕地球看看这个世界,来得及去完成并弥补小时候没能完成的遗憾。
可惜啊,拖延症久了,也是会致命的。当我们习惯了这温水般的生活,习惯了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的日子,自欺欺人的我们,慢慢就会遗忘曾经的豪言壮志,变成不敢相认的自己:年年一个人过双十一;说好的德国之旅拖了又拖;轮滑、钢琴、舞蹈、绘画、写作,工作了两年多也还是没有去开始......
年轻时不折腾,以后还会有机会?拖延,它kill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我们年轻的灵魂,还有我们积极向上的心。你不信?看看镜子里自己的眼神,就知道了。
以此文自勉,趁着眼中还有光亮,现在就开始,一个一个去完成未完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