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开始了一个新的课程的学习,十点课堂为期21天的一个训练营。主题是论语式阅读,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系统地去读书,通过读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昨天开始第一课,第一课的主要内容是看目录提问题。
我身边正好有的书是《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其实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可惜真的又像狗熊能够掰玉米那样给扔了……
我挑选出我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和善而坚定的领导在学生的帮助下建立日常惯例表。设想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日常惯例规范表?为什么要建立日常管理规范表?如何建立日常管理规范表?首先第一个问题,顾名思义,日常惯例规范表,一定是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当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用的的。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了,每次遇到一样的事情就按照原先形成的习惯去进行。规范嘛,这个表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并且他是科学的,可以帮助我们纠正一些错误的习惯,养成一些良的习惯的。并且要把这样良好的习惯内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建立日常惯例规范表?因为计划的缺失导致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混乱,因为我们有很多不好的习惯需要改正,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范来引导我们。建立这样的惯例规范表,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在我们陷入混乱的时候让我们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怎么建立日常惯例规范表?首先要调动实施对象的积极性,一定要实施对象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个表,这样实施起来才有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和实施者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规范表,甚至是让他自己独自建立规范表。建立好了之后,还要不断地调整,最终达到最合适实施者的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规范表能够实施下去。建立好了之后就一定要坚定地执行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天又听了论语式阅读的第二课,教我们如何去提问。杨洋老师说要运用5W2H的模式提问。这是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模型,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一类问题。What:是什么?When:什么时候?Who:是谁?Where:在哪里?Why:为什么?How:怎么做?How much:多少?
不同的书籍类型可以演化出不同的具体问题。 根据这个模式,又引发了我对于昨晚提问的几点新的思考。where:日常惯例规范表在哪里适用?什么场合适用?是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呢?who:谁用了这个方式?谁提出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有谁实践过这个观点how:怎样做才有效?实践过的效果怎么样?
带着这些问题和自己的预先回答看书,就会知道自己和作者还有什么差别。我和作者最大的差别体现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出发点不一样。我们站的高度不一样。我设想的为什么要设计惯例规范表是为了改正不好的行为,规范习惯。这其实是从外在来思考问题,我还是想着要通过这个惯例规范表来管住学生,这个高度明显还不够。而作者则是从建立学生的内在动力去思考的。建立这个规范表不是为了从外在去管住学生,而是为了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这样学生就不是被告知要去做什么事情,这样他们的反叛意识就不会被激发。我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的规范上,而作者却上升到了内在动力的建立。这就是我和作者最本质的区别啊!怪不得我设计的语文学习日常惯例规范表实施不了,这是最根本的原因!